

跨界文人唐根华诗歌创作初探
胡永明
唐根华是位跨界的文人,他是文坛的活动家、出版家和作家。在这三大领域,他都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在活动方面,他积极组织作家采风、创作和研讨,多次组织书籍义卖和书画捐赠,并凝聚各方力量办好文化实事(如通过组织创作和募集资金等协助出版了《上海抗战民谣选集》);在出版方面,他长期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申请书号、编辑设计、印制送书等系列服务,仅今年(2020年)就组织出版国内书号书籍4套40本、国际书号书籍56本,为许多人圆了文学梦;在创作方面,他一手为文、一手为诗,其中文涉及新闻、散文(报告文学等)和小说等创作,诗涉及民歌、旧体诗、新体诗和歌词等创作。大家都对根华的人品、才华和贡献作了许多褒扬,也对他的文章写了很多评论,只是似乎对他的诗歌关注不多,至少在我看到过的20多篇评论(包括序言)中没有一篇是诗评。其实诗、文的功能和特点是不尽相同的,文主事、诗主情。诗歌能比其他文体更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诗是更同其人的。根华创作的诗歌很多,我想根据我所读过的他的135首诗作,对他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手法作个初步探析,以便让大家对其诗其人有更多的了解。
从诗歌形式来看,根华是个多面手,更是个民歌手。
他写民歌。如《改革东风化春雨》运用对照等手法,贬抑了信神烧香求财、颂扬了改革强国富民。全诗如下:
烧香求佛财神庙,
百姓期盼能吃饱。
改革东风化春雨,
落下才是金元宝。
他写旧体诗。如古风诗《唐镇迈进新时代》融入了现代元素,写的是上海浦东唐镇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迈进新时代。全诗如下:
国际金融大平台,
汇聚一流精英才。
指路明灯十九大,
唐镇迈进新时代。
他写新体诗。如自由诗《献给新浦东人》共有4节22句,热情讴歌了在浦东建设中“都有你们飒爽的英姿和乔健的身影/诠释着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神话”的全国各地来的新浦东人。此诗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的:
啊!祖国各地,四面八方汇聚一起
奋战在浦东这块热土上
用双手、用智慧……
托起了一艘远航的巨轮
齐心协力把浦东驶向腾飞的明天
这就是我们一代新的浦东人……
他写歌词。如《浦东河道抒情曲》共有三个层次,抒发的是作者对浦东取得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成果的赞美之情。他在最后写道:
这如画的风景,
是我们用汗水来绘描。
这如蜜的流水,
把我们的生活甜醉了!
从根华创作民歌、旧体诗、新体诗和歌词中,我看到了根华难能可贵的两大亮点:第一,在当代新旧体诗创作形成壁垒的状况下,根华容古纳今的创作对于打破新旧壁垒、繁荣诗歌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在当代民歌尤其是汉族民歌式微的状况下,根华的民歌创作对于民歌的复兴是有重要意义的。
民歌是诗歌之母,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民歌创作都是很普遍的。毛泽东一贯重视民歌,于1958年发动了全国民歌运动,掀起了民歌创作的高潮,推动并发挥了民歌的繁荣发展和鼓舞作用。后来,民歌创作急转直下,尤其是汉族诗人绝大多数是不写民歌的。而根华的诗歌创作正是同我国诗歌的产生发展一脉相承的,他诗歌创作的底子和特长正在于写民歌,而且写出了不少具有一定质量甚至有自己特色的民歌,这在当今汉族诗人中是非常难得的现象。希望根华在当代民歌的复兴中发挥更大的组织、带动和师范作用。
从诗歌内容来看,根华主要写人物诗、事物诗、景物诗和祝贺诗,其中创作的大量祝贺诗也成为他的一大特色。
他写人物诗。如《我最喜爱的好老师 献给我们班主任老师陈爱萍》共有5节20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精心培育桃李的好园丁陈爱萍老师。他在最后一节总结性、抒情性地写道:
啊!一切为了学生!
你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青春。
陈老师 我最喜爱的好老师,
你是上海开放大学的典型;
你是培养我们成长的母亲!
他写事物诗。如《相机,见证了浦东的巨变》共有3节18句,通过相机见证浦东的巨变。他在第二节生动地写道:
咔嚓咔嚓,张江高科技园区矗立了,
咔嚓咔嚓,磁浮列车诞生了,
咔嚓咔嚓,浦东机场迎来了,
咔嚓咔嚓,国际贸易中心搬来了,
咔嚓咔嚓,一代新的浦东人安居乐业了。
他写景物诗。如《内蒙古啊好风光》(组诗5首),多视角、多层面地描写了内蒙古的人文景观和新面貌。其中第一首第一节写道:
内蒙古啊好风光,
遍地草原牛羊壮。
露天煤山是奇迹!
金银铜矿山中装。
他写祝贺诗。如《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姚海洪》,对作家姚海洪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作了充分肯定。全诗如下:
大写当代登高峰,
十部名著传世颂。
惠南文学撑舵人,
再吟沪剧唱英雄!
根华先后为150多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出版书籍分别写了祝贺诗,并都请书法家袁传刚等写成书法佳作相赠。他不仅单独写祝贺诗,还把祝贺诗写入文中。如他在《文坛不老松,晚霞别样红 写在王庆龙<旧事杂记>新书出版之际》一文的最后放了一首诗:“文坛不老松,晚霞别样红。作家王庆龙,出书立新功!”这一方面显示了根华乐于助人、励人的善良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使祝贺诗成为根华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一大特色。我国历代诗人灿若星辰,然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诗人有像根华这样写了这么多对作者、对著作做出精到评介和肯定的祝贺诗的。我如果把根华称为“中华贺诗第一人”,我想该是“实事求是”的吧。
从创作手法来看,根华主要运用描摹、借代、夸张和警句等手法来创造诗歌的意境,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并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善用描摹手法。如《浦东新娘真行家》:
机声咔嚓穿梭忙
大地织出绿色网
浦东新娘真行家
卷起丰收满箩筐
诗中“机声咔嚓穿梭忙/大地织出绿色网”和“卷起丰收满箩筐”都采用了描摹的手法,通过逼真地描写形象、情状等特性使诗做到了形神兼备。
他善用借代手法。如《英才汇聚战浦东》:
铁臂挥舞天地动
靓丽银河游腹中
水系规划重安排
英才汇聚战浦东
诗中“银河”是借代浦东的江河。其中“银”有白、纯之意,又暗合了“水更清”。
他善用夸张手法。如《我写民歌颂浦东》:
龙当笔来地作纸
吸得五海化墨水
我写民歌颂浦东
七彩巨虹横出世
诗中“龙当笔”“地作纸”“吸得五海化墨水”都是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中“龙”对“笔”、“地”对“纸”、“五海”对“墨水”又都有相似点,故同时又是暗喻。
他善写警句。如《放歌十五年 献给浦东南汇老年大学》组诗第四首《爱心》:
爱是一种温暖
拥有爱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夕阳的爱,是一首不朽的歌
南汇老年大学,一所充满爱的学校
美丽人生,从这里起航
诗中“拥有爱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和“夕阳的爱,是一首不朽的歌”都是警句,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根华的诗多带有“浦东”的地域性和“水利”的行业性,这与根华是浦东人深爱着浦东和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爱岗敬业有关,但他能立足“浦东”放眼祖国、立足“水利”着眼时代,这就使他的诗歌既有根基又富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性。
根华创作诗歌有许多特色和亮点,我想从形式、内容和手法三个方面作个初探,充分肯定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成绩,并希望他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能在“立意”“推敲”和“押韵”方面再多下功夫,使自己的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更上一层楼”。
我与根华是近年才相识的,却一见如故,他热心、精心地给予了我和我的亲友诸多帮助,使我们之间的感情愈益深厚。2017年3月,根华主编出版了《在追梦路上》,书中收入了我的三首诗作,对其中《我与陌生的姑娘雨中拼伞》后来产生了一些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讲师沈慧敏在《承传统、开新风——浅谈胡永明诗的表现》的第四部分《创新风,不拘一格》中用了近2000字专评此诗,并写到出处《在追梦路上》。根华还多次邀我参加采风、创作和研讨等活动,我虽诸事繁多、出席不多,但对我写的评论,根华是精心安排人员在研讨会上代读的。去年,他为我父亲胡宝华出版了《夕爱斋诗文选》,非常有心地在我父亲88岁生日的当天亲自将书送到我父亲手上,并送来由他题词、姚学书写“贺工人作家胡宝华新书出版 梦圆夕爱斋” 并标好的精美条幅,使我父亲对根华非常感激、印象深刻。为了能在这天及时送书,根华非常辛苦地在前一天就驾车到印刷厂去取了书放在车中做好了准备。最近,我父亲写了自传《我在新中国追梦的历程》,其中第三章及其第三十节都以“梦圆夕爱斋”为题,书中写了根华对他的帮助和理解,还将根华送他这个条幅的照片放在附录中。去年9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妻子舒爱萍编著的《闪光的启明星——胡永明诗歌评论集》,根华即写了贺诗《祝贺<闪光的启明星——胡永明诗歌评论集>出版发行》:“永明诗歌评论集,好似金星闪天际。警监诗人显本色,圆梦中华志更坚!”诗虽不长,写得还是非常到位的,其中“圆梦中华志更坚”既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他还请袁传刚将此诗抄写成书法作品赠送给我们,使我们倍受感动。现在,出书越来越难,我有时也会应好友等之托,请根华相帮出书,根华不但有求必应,而且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通过及时出书,帮助文友们走进文学殿堂。相信根华一定是以“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为立身之本的,感谢、感激、感恩根华的人很多且会越来越多。
根华不懈地在文坛上创作、出版和活动,积极为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繁荣景象办实事、做好事。他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也是一位优秀的撷美者。

唐根华,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上海浦东新区惠南文学社副社长,资深社会活动家。《在追梦路上》丛书主编。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在追梦路上》丛书2套20本,《东南风》丛书6套60本和《浦东作家》丛书,分别由团结出版社、文汇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策划姚海洪长篇小说10部500万字,分别由文汇出版社等出版。近几年还致力于企业人物特写和报告文学写作,计有150多篇,真实记录了企业家、养殖户、劳模人物、复退军人、优秀管理者,彰显了追梦人在追梦路上的风雨辛劳和辉煌业绩,赞扬了先行者,也鼓励了后来人。其中《农民,奏响的创业乐章》被选入《异军突起》一书,《十年磨一剑》在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办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追梦足迹——唐根华报告文学精选》,也将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