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我们当下的企业呈现出几种常见的形态。
遇见更好的时代、需要成为我们经营企业的一种态度
一种是出场即是巅峰,比如我们熟悉的某某单车、某某雨伞等这些共享概念化的企业,他们抓住了时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一跃成为新生产业的巨头,被无数人争相膜拜。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大多数都成了昙花一现,留给后来人的谈资中怎一句“套路”了得?所以有句话说我们中国“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一种是死不了也活不旺,天天吊着一口气,这种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状,一切规划都很好,但就是偏偏在落实方面出现了断层,只要再往前发展一步,那么就有可能直接引领一个行业的领域,很多规划都可以去落地。但这一步却始终迈不出去,所以跟很多老板聊天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们那种时有时无的消极心理,其实这不怪他们,因为有句话说得好,他们当初也曾豪情万丈、心系天下的,但“终是柴米措了锐气”。所以转而求其次,活着就好了。
还有一种是真正的实业家,他们注重将产品做到极致、如果用成功与不成功来定义的话,那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成功企业,比如“华为”这样的公司。任正非任老、曹德旺先生这样的企业家。
说到底我们终归是一般人居多,所以大多数企业其实都还是“活着艰难、死了可惜”的状态,那么这些企业未来还有机会,答案肯定是有的,转机往往都在困难里,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精确的把握商业升级的方向,把握趋势、跟随趋势,作为企业家都知道,“经营到一定程度经营的是一种势,管理到最后管理的是一个场”,所以这里说的就是趋势和文化的重要性。
从全局看趋势、在局外看方向、在局内做指引
一、【未来市场的竞争将会由价格的竞争逐步的转换成为价值竞争】,产品并非是永恒的,产品是具有时代性的,况且当下市场环境中,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所以价格的竞争一定会逐步被淘汰,不是市场不认可,而是企业自己会逐步压缩利润空间,进而失去生存的空间。因此价值的竞争必然是一种趋势。这就需要我们企业家必须有“跨界”思维。
二、【产品的需求将会由共性的需求逐步的转换成为个性的需求】,共性和个性的区别深层次来说是生存和发展的区别,本质上来说是物质和精神的区别。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普及、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体验,尤其新生代的00后及之后,注定是未来市场消费的主力军,而他们从不吝啬个性的展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产品要越来越满足个性化需求,所以企业以个人为中心的产品思维一定要逐步的转变成利他思维。
三、【模式的升级将会由消费者的需求逐步的转变成为消费者的体验】,消费者永远是指导产品优化的方向,所以我们原来的模式是“做好产品,将产品传输给需要的客户”,而未来我们一定要倒过来“先找到有需求的客户并绑定他的消费,再找到客户需要的产品,然后将产品传输给消费者”,所以未来大多数企业,其实都是做渠道、做营销。做产业链的一环或者平台的一片,一定要定位精准。
发展的基础是需求,需求的载体是人,人就是一堆数据的组合
四、【合作的基础从以人为本逐步的转变成为以数据为本】,数据并不一定代表产品的优劣程度,但数据一定是产品是否良性的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作为企业家,都知道数据的重要性,但真正会下意识使用数据的却很少,大多数时候或者说以往时候,企业家的决策都是“想当然”的决策,靠的是经验和直觉,但未来我们的企业家一定要把想当然的决策逐步的转变成数据决策。
五、【营销的重心从创造关联逐步的转变成为建立消费者的信赖】,关联只能证明产品有市场和消费者有需求,但信赖才能将需求满足、将产品变现。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服务于消费者,所以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期望值就是能否建立信赖的基础。而我们也说过产品是具有时代性的,因此消费者不可能盯着一个产品等你一年、一个月、甚至一天,但因为信赖他会盯着你这个人或这个企业等一天、一个月、甚至一年。这就是我们需要建立信赖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清楚,不论做什么行业,未来往哪个方向升级,根基一定都是最重要,就是企业的最低生存能力必须要具备。就像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先生说的“商业发展的0到1如果错了,将会一步错,步步都是错,1到N可能会输的更惨”,因为0到1是一个完全创造的过程、而1到N更多的是无限复制和优化的过程。希望我的文章对你有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