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时间进行时间管理,也就是进行规划,我几点钟多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大家有没有发现, 1个小时可以完成2千字的文章,也有可能1个小时写不出来500字。同样的单位时间完成的量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这是因为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即要充分利用时间,还要在单位时间里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量,所以同等的时间不等于可以获得同样的收获。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充分利用时间,刘未鹏在《暗时间》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概念,他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暗时间,简单的说就是思维的时间,也就是没有产生直接成果的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走路、坐车、逛街吃饭等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chu)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
哪些是我们可以察觉到并且可以有效利用的暗时间呢?
1.生活常态的时间。我们平时走路、刷牙、收拾房间等等这些时间。
2.A件事切换到B件事的时间。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事情,我们一会做A件事,一会做B件事,换来换去,可能平时都没太在意这个切换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大脑在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如果中间被迫打断,再回到原来在做的事情上,大脑会需要一个转换适应的过程。
3.进度条时间。意思就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去一大半,事情还没有什么进展,然后还一直跟自己死磕,其实这个时候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像这些都是属于我们平时不太容易察觉到的暗时间,将这些时间利用起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在通勤时间我们可以听音频。提前准备好时长合适、内容合适的音频资料,可以利用听的方式提升通勤时间的效果。
也可以提前构思,像写作之前,先打好腹稿再去动笔,这样就可以大大地节省思考的时间。
还可以发散思维。创造力不同于专注力,专注力需要集中注意力,创造力反而更容易产生在一些零碎放松的时间里。
大家可能有个疑问,做事情不是要专注吗?为什么你说的这些都是让自己一心两用呢?其实这里说的是可以把思维的时间放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把这些不容易察觉到的时间利用起来。
暗时间的运用是为了充分利用时间,那么怎样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我总结了4个方法
第一个是提高自己快速切换任务的能力。
A件事换到B件事,除了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切换,在被动切换时,可以记下当前节点,再去做另一件事。比如,正在写报告,又临时通知要去开会,可以在纸上快速地记下当前写的内容要点和想法再去开会,开完会就可以比较快速的回到写的状态。
第二个是准备BCD计划。用替代计划来调整你的状态,比让自己“死磕“不放,效果会好很多,没有什么进展了就果断放下,转去做其他事情。
第三个是降低情绪化对自己的干扰。面对情绪状态最错误的做法是拼命克制或者无限制发泄。有情绪是正常的,发现后坦然接受,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纾解方式,让内耗降到最低而不是被情绪死死控制。
第四个是刻意练习保持专注的能力。打个比方,阅读的时候,将手机静音、打开飞行模式或者把手机放远一点,有意识地让自己专注在阅读里。
暗时间是一个很奇妙的时间分类,察觉到自己的暗时间,并且有效地利用起来,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很多的时间。
找出自己的时间特点,把拥有的时间正确地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你会看到结果。这个结果也许是实实在在的回报,也有可能是整个人正向积极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个人最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