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 西达雅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胡赛尼在小说,它讲述了阿富汗喀布尔地区发生的故事,有情同手足的友情, 有求而不得的亲情,也有对国家从安静祥和到陷入战乱的观察。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从十二岁到四十多岁的成长故事。其中这一段成长又与他青梅竹马的仆人哈桑息息相关。主人公阿米尔性格软弱而敏感,哈桑却非常的单纯、善良且勇敢。二人情同手足,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小秘密,遇到危险哈桑总会挺身而出。
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情,让阿米尔感到痛苦和自责,以至于追恨终身。
1 追风筝比赛
追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冬日的传统节目。
在冬日假期,孩子们拿出精心准备的风筝放飞晴空,他们比的并不是谁的风筝飞得高,而是在放风筝的时候,谁能够通过引诱、围捕、攻击等技巧,用自己的风筝线将别人的风筝线割断。天空中最后仅存的那只风筝,赢得最终比赛的胜利。
除了放风筝的人,还有追风筝的人。
当风筝线被割断的时候,追风筝的人就会出动,他们追逐那只断了线在风中飘扬的风筝,乐趣才真正开始。“他们追着飘落摇摆的风筝在街道里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追逐十分激烈:追风筝的人蜂拥着漫过大街小巷,相互推搡,像西班牙人那样。”
如果追风筝的人手里拿着风筝,没有人能将它拿走。这不是规则,而是风俗。
2 阿米尔少爷的执念
阿米尔为了此次追风筝比赛可谓是紧张不已,因为这是一场赢得爸爸尊重和爱的战斗。
阿米尔一直都在想要得到爸爸的肯定,他的爸爸是阿富汗喀布尔地区富有的大老爷,而妈妈在生阿米尔的时候难产死了。阿米尔认为,是自己杀死了妈妈,才会得不到爸爸的爱。他甚至觉得爸爸有时候对哈桑都比对自己好。
有一个片段很能看出阿米尔对于爸爸的爱的执着:
爸爸不耐烦地叹了一口气,那又刺痛我了,因为他不是没耐心的人。他总是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家,留我独自吃饭,每一次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我问阿里“爸爸在哪儿,什么时候回来”,虽然我知道他在建筑工地,看看这儿,检査那儿。难道那不需要耐心吗?我一度恨上他建造的那所恤孤院里面的孩子,有时甚至希望他们统统随着父母一起死掉。
爸爸对阿米尔的冷落让他觉得绝望,所以当爸爸提出,希望他能赢得追风筝比赛的冠军,如同爸爸小时候那样勇敢、炫目时,阿米尔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3 赢得风筝比赛,却输掉了最好的朋友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做风筝、放风筝,势必要赢取这场比赛的胜利。
最后的结果是,阿米尔做到了,他放的风筝在空中高高飘扬到了最后。而哈桑,作为追风筝的好手,义不容辞地去帮他追风筝。让他成为最耀眼的名星。
然而,虽然哈桑追到了风筝,却不幸地落入了当地恶霸少年阿塞夫之手。他们曾和阿米尔有过过节,但那时哈桑挺身而出,吓走了阿塞夫一伙。如今哈桑落单,阿塞夫和他的马仔本打算拿走风筝,却因为哈桑的不妥协,决定即使不要风筝也要惩罚哈桑。
这种惩罚是恶心的、绝望的。哈桑被恶霸强奸了。一个男孩被另一个男孩强奸了。
这个场景,被前去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到了,但是他懦弱了,他跑开了。他让哈桑遭受了不可饶恕的伤害。他本有机会,像哈桑过去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让阿塞夫住手,但是他抛下了哈桑。
虽然他安慰自己,他害怕阿塞夫,害怕阿塞夫折磨我,害怕受到伤害。但他却发现,他逃跑的真正原因是,他居然认为: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止,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阿米尔潜意识里并没有把哈桑当做朋友,他觉得哈扎拉人不配做他的朋友,就像当时清朝,满族人对汉人鄙视一样,但是真是这样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