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万没想到》说读写
读书时期学的是经济专业,但又是图书馆里文学小说的常客。书大多是在饭堂里吃饭和睡前看的。图书馆一次可以借三本书,不考试的时候,去图书馆借还书频率是十天两次,一次三本。高频看书自然是重内容而轻文彩的,考试又不考小说嘛。不过书中的故事情节倒是记住了。从《复活》到《平凡的世界》,从《莎士比亚全集》到《穆斯林的葬礼》等等。甚至,《庄子》也是当成故事书看完的,还和宿舍同学言论一番,这就是三棵树的故事嘛。想来大言不惭就是指当时看文学作品的我。
后来因工作的需要,看的都是经济工作相关的方法、技术等方面的书、杂志等文刊。文学类的书周六日偶尔翻翻,娱乐消遣,排解心情。并未像尹老师那样逐字逐句细读。基于捧好饭碗才饿不坏的这个想法,满脑都是报告和数字;受看的枯燥书籍影响,在工作中写的文稿,也惯以简单、有条理为主风格。日子久了,像吃腻了白米饭,也想烹饪法式大餐:可以不可以把文稿写得再优秀一点呢?可不可以把向上汇报的梳理沟通写得富有内涵而又眼前一亮呢?
直到最近看到《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才知道,枯燥的科学内容也可以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书里提到了很多已发生的有趣试验、想法和方法。但更精彩的是,作者在当中提到的自己发散思维:有理有据的科学试验得出结论可以学习,过程的逻辑严谨性也要学习,经由自我拓展思考得出的思考结果更是必须的。
书里提到了亚伯拉罕森的一句话:我知道很多中国作家对这种写作班非常不屑,觉得这种课程会带来一身工匠气,但这种写作班至少能够告诉你,如果你的小说写到3/4时崩溃,你该怎么办。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被坏的。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它让我萌发了继小学以后参加写作班进行学习的念头,并且,尹老师第二期的读写班是我参加的第一个读写班,也将是我参加的最后一个读写班。
尹老师说,教我们的是严肃文学的写作,注重写好句子。内心暗叹:深得我心。一句连一句,最后连成的就是一篇啦。打好写句子这个基础,写严肃文字写论文写报告,还不是一样一样的?
脑洞大开时觉得科学的研究对个体的生活也具备有用性,按照这个思路,学到的东西终将可以变为所用。如遣词造句的升级,丰富词语的运用描写,改善对事情人物的观察并诠释,终会有用。把自己的文章从简单变为简练,把有条理进步为有说服力,把把文体的单一变为全面,把枯燥描述变为丰富有内涵,都来源于夯实一个好的文字语句基础。
书中的最后提到了一个笑话:一个农民发现自己养的鸡都不下蛋了,于是找了一个物理学家帮忙。物理学家做了一番计算后家宣布我已经找到一个解!但是这个解只对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有效!
网上常说,写作就是多写,写得多了自然就会了。只是,我不是真空农场的球形鸡,只怕一定是要在老师的指点下,掌握读写的方法和技巧,再加上自己不怕糗的多写多练,才能快速求得写好锦绣文章这个解了。
我相信,在尹老师读写营,能真正学到读好、用好、写好的方法和技巧。
回过头来,当初仅仅是为了看看书中科学实验是如何得到结果,却会由书中的一句话而引发一念,从而升级为一场读写学习的精彩遇见。这是《万万没想到》带给我的万万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