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读书都是我的死穴,要么不读,要么一本书一个月,几个月,甚至半途而废。
我是一个爱好囤书的人,很多书都是买来就摆着,好像自己拿到书的那一刻,书里的东西自己已经知道了,成就感满满。
这样的矛盾境况要怎么破呢?百思不得其解!
书单从封面上看,似乎是可以吸引我的兴趣,我也明白乘着兴趣赶紧翻开看看是为了自己还有那么点动力,脑袋还能跟着动动,思考思考。逐渐兴趣就消耗没了,书就这么摆着了。
思考下来,我发现,被吸引完全是好奇心在起作用,好奇心能够维持的时间相当短,好奇心等到翻开书的那一刻就基本耗完了,接下来还能够翻几页的动力就是意志力了。后面几天能够支撑翻开看看的,是前一天消耗完,经过一天的休息又积攒起来的,本就不多的意志力。
读书完全靠意志力是行不通的,这和煎熬自己没什么两样,读书本来就是快乐的事,为什么要这么虐自己呢?
要读完一本书,开始应该从选书开始。因为读书的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要么就是步入社会以后,被快节奏影响,读书这种需要静心,慢慢来的事无法适应而逐渐被舍弃了;
读书的行为只和意志力相连,是相当痛苦的,无益于习惯的养成。习惯养成初期,书籍的内容一定要是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或是长期以来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没有思考透彻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自己很长时间,其迫切性使得自己不得不寻找答案。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似乎要解决什么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几个字就可以找到答案。而面对自己输入的关键搜索出来的无数的信息,自己又迷茫了,不知道哪一条是自己想要的。又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比较抽象、范围比较大、没有准确的描述用词可以用,导致了信息检索的困难,让自己更加混乱而焦虑。
那么在选书方面,就需要深入浅出,先从周围开始,逐渐向中心靠近,最后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
明确了顺序,有了方向,跟着走就好。好比在电子地图上输入我想要去的地方吃个饭,这个地方是在抖音上宣传的网红,东西好吃还不贵,又合自己的口味,当下自己正好很馋,好不容易能够逃脱每天都是那一套饭菜,愿望比较强烈。找到地点以后,周围没有熟悉的地方,只能顺着地图标记好的路走,最后肯定能够找到地方,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这样反映出来的套路即是,范围逐渐缩小,找到答案即是终点。
还有读书的观念也得改变。在地图上找那个吃饭的地方,并不是从自己出发的地方一个点一个点的摸索,有熟悉的,有不熟悉的,有陌生的,有印象的都找一遍,很累,找到了也不想吃了。同样反映出读书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有的书籍通篇就是说明一个问题,展开来讲是为了给不同层次知识水平的人来更好的理解,更容易接近书中的真相。
地图上找地方,肯定是从自己最想知道的信息开始,比如这个地方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的哪个方向啊?周围有没有熟悉的街道啊?地图上标记的路线是不是最快捷的,有没有自己能够知道的更快的路呢?
同样,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自己最为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翻开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目录,有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没有,答案是蕴含在某些概念里,那么有没有自己熟悉的东西在里面,由此为开头顺着找;
找到一些和自己想要的答案相关联的东西,不管在书的什么地方,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前后章节,逐渐搞清楚答案的意思,底层逻辑,帮助自己思考明白;
当然,从周围开始向中心前进的过程,不会仅从一本书就能够完全达到目的。一本书能够让自己解决疑惑相关的点就很不错了,那么这本书的任务就完成了。再有目的性地选择更接近答案中心的其他书籍来读,自己的疑惑就这么一点一点解决,直到完全弄明白。
有点像玩游戏通关,先从简单的开始,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差不多,各种小怪有难度,但努力可以消灭。不停地修炼等级,通关,获得宝物和大招,最后终于打败大老板而翻版。
有了这一层意思,读书和自己迫切想要的东西结合,不需要多少意志力就和容易坚持下去,再摸索一定的方法和经验,避免了时间太长感觉无聊而轻易放弃,阅读习惯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
有了好的习惯,再接触其他书籍,凭借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甚至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阅读那些不感兴趣的书籍也毫无难度了。
综上,读书是很难,那只是和自己的愿望结合不紧密而产生的假象。饿了要吃饭,是因为基本的生理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否则大脑会不择手段让你去采取行动。读书同样如此,和自己的刚性需求结合起来,只花费很少的意志力就能把这项活动进行下去,坚持到养成习惯。
有能力吃饱了,以后才能吃好。先养成一个好习惯,再去接触其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