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自己的怀疑和否定,通常并不取决于外界的声音,而是我们心中扭曲的思想。
我是一个职场妈妈,曾有一段时间,由于频繁加班,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时间:早上出门时孩子还睡着,深夜回到家,孩子又睡下了,同在一个屋檐下也见不到彼此。那段时间我感到很内疚:我连陪伴孩子都做不到,我还算是个好妈妈吗?每一次工作家庭难两全的时候,这种糟糕的自我否定都会跳跃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折磨着我。(这个场景下,没有其他人来评价“我不是好妈妈”,只有我自己曾这样认为,符合第二种情况)
究竟是什么让我陷入了自我否定?并不是没时间陪孩子这件事本身,而是我对这件事的判断:我自认为:没有时间陪孩子的妈妈不是好妈妈。而这个判断也许是不合逻辑的、扭曲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导致我们情绪混乱的消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扭曲的。尽管这些思想看起来很有效,但事实上它们是非理性的,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每一种不好的感受都是你的扭曲的消极思维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戴维·伯恩斯在他的著作里总结了10大常见的扭曲思想,我挑出了最有可能导致自我怀疑的6种,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种,非此即彼:你在评价自己时,习惯于使用非黑即白的极端模式。比如:被领导批评一次,就认定自己的工作一团糟。这种评价事物的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活很少是绝对的非此即彼。如果硬要把自己逼进“绝对”的死胡同,那你会不信任自己,不管你做了什么,都永远不会符合你不切实际的期望。
第二种,以偏概全:这一类思维扭曲会让你武断地认为,某件事如果在你身上发生过一次,就必然再次发生。比如,某一次公开演讲效果不好,就认为自己永远做不到自信地演讲。
第三种,妄下结论:不经过验证便草率地得出负面结论。由于工作忙,没空陪孩子,就妄下结论,认为自己不是好妈妈。
第四种,情绪化推理。“我感觉好失败,所以我真的很失败。”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因为你此刻的情绪,只是思维的镜子,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是。
第五种,罪责归己。不会正确地归因,明明是外部事件,却认为是自己的错。比如:我失业了,好失败啊。
第六种,”应该“句式:为了鞭策自己,你总是这样对自己说 ”我怎么能只顾工作呢,应该抽点时间陪孩子才是。“ 一旦你的实际表现达不到预期,往往会更加埋怨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乱贴标签、心理过滤、夸大缩小、否定正面思考,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展开了。
伯恩斯三栏法可以帮助我们扭转这些错误的思维。
具体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当自我批评的念头闪过脑海的时候,将它们记录下来;比如:我没时间陪孩子,我不是个好妈妈。
第二步,识别它们属于哪一种扭曲的思想;我的下意识思维同时属于妄下结论、罪责归己。
第三步,用理性回应反驳它们:加班不是我的错。我每次陪伴孩子时都全情投入,关注他的生理健康,还会给他做情绪疏导,用TA需要的方式爱着他。写下这些话,仿佛卸下一个背了很久的包袱,一下子感到轻松多了。
使用三栏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仅仅用大脑思考,远远达不到效果。动动笔,可以强迫你更客观的看待事物,其次,刻意练习。刚开始,每天务必花15分钟书写。坚持两个星期,你可能就惊喜地发现,你正在开始成熟,你的自我形象也在朝着健康的方向转变。最后,我们来总结伯恩斯三栏法的精髓。
我们对自己的怀疑和否定,通常并不取决于外界的声音,而是我们心中扭曲的思想。这些思想不能决定你的价值,它决定的只是你此刻感觉好或不好这种相对状态。因此,你需要用一个有效的工具,屏蔽内心的批评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