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才静下心看完《一念无明》,倒不是硬要创造安静的空间才能看这部影片,反而是拿着手机闲逛还把电脑打开,选了早已下载的这部片,却被它吸引的静静的看完,感触良多。
看完影片,如鲠在喉。 十二因缘法中,无明是十二因缘的第一因,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念无明引发其他十一因缘,环环相扣。
确实,这是一部丧片。丧片的意思,就是看了这部电影,会让人发觉原来这个人生真的很苦,生活就像一个死结,似乎你试尽了所有的办法,最终发现这个结总在最后拉开那一步,仍旧回复原状。
是的,就像电影里,阿东和爸爸都说我们回不到过去了。
有些事,一旦发生就很难回头
对于成长,最大的标志可能就是你直到你需要承担责任了,因为你知道有些事,一旦发生就无法回头,一旦做出决定,你就得承担它所带来的后果和风险。
可是,对于阿东,他父母就是巨婴,没有成长,也不知道他们的决定带来的任何结果,却将他们行为带来的影响和伤害驾驭给脆弱的孩童阿东。阿东母亲在一嫁给他父亲第二天就说嫁错人了。
是的,你曾经是富家千金,曾经每天走出阳台就有十几个男人等着你,求你嫁给他们,曾经是家里最宝贝的女儿。然而你来到香港,你选择了阿东爸爸,选择了一个平凡的男人,却奢求着不平凡的生活,作为成年人没有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
阿东父亲,因为妻子对自己的不满,不去进行沟通或者改变,为了逃避,外出开长途车,用钱去弥补感情裂缝,对自己的家庭没有责任。
父母间畸形情感,让孩童去承受。
同时,母亲因为对生活的期望过高,而小儿子阿俊比较聪敏,母亲过于偏心,就算生病在床时,都是由大儿子阿东一直照料,却始终心系在美国读书却淡漠亲情的小儿子。母亲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阿东是什么影响,这就是中国的许多家庭模式,母亲痛苦,不断将自己的痛苦的感觉感染给身边的孩子或其他家人。其实换个角度想,如果住在一起的是同事或者朋友,是不是也会想一下别人会怎么想你此刻的行为带来的些影响。
而父亲,常年不在家,却在亲子日选择去小儿子那边,而没有陪伴孤独的阿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如此偏心,可是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造就了一些特殊的结果。
所有的一切均由成年后的阿东在承受。
躁郁症,对于精神疾病,我并不了解,可是我总也明白这些并不是个体能控制的。当他从精神病院回到父亲身边,想从新开始生活,却发现世人异样的眼光,连份工作都无法从事;想和父亲获得亲情,可是父亲的枕头底下却时刻藏着榔头;在他和未婚妻在出院后第一次见面,他以为可以重新取回原来的幸福,发现一切伤害太深,未婚妻至今痛苦万分,仍在寻求救赎;父亲在分享会上也坦言,自己年轻时的逃避,害了儿子,至今无法回头。
可是这一切,却是最亲的人给予的。令人唏嘘……
亲情是持续自然的,没办法临时抱佛脚的
常常看一些心理知识,有一种观点,小时候没有得到的,长大了就会非常渴望,并且从其他途径满足。就如同孩子的口欲期,如果在婴儿时期没有满足孩子自由吃手指的习惯,大一点的孩子总有咬手指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电影中,阿东没有得到持续的爱,甚至没有得到一个正常社会人应该得到的最低限度的母爱和父爱,在父亲和弟弟都抛弃母亲的时候,他始终固执的坚持照顾母亲,一开始我看电影的时候认为是想刻画他的孝顺,可是当电影层层剥开时,发现原来他已经开始偏执,他想从母亲这里得到最后的关爱和悔悟,悔悟当初只爱小儿子,原来最好的还是这个在她看到没出息的大儿子。他想用自己的身体上的辛苦去释放内心的苦,却没能换回母亲的“悔悟”。因为母亲也麻木的在寻求她一辈子没有得到过的生活的富足和安逸,而她始终认为只有在美国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儿子能够带给她这些。所以一个在索取,一个却在拒绝。
电影不可能穷尽所有生活的片段和细节,我也不知道到底要多大程度和多长时间才能让一个人最后走向躁郁症或者精神上的崩塌。然而我只知道孩子的精神很纯净、童真,但也很脆弱。没有亲情,孩子成长一定是孤独的,缺失的,所以当阿东长大后,始终要在母亲身边,哪怕寻求那么一丁点儿他渴望的亲情。但仍旧徒劳。
我们可以互相扶持,但不要模糊边界
最近听喜马拉雅孙宇晨的一档节目《财富自由革命之路》,使我开始接触边界关系这一个词。健康的亲密关系由两部分组成:沟通和边界。“边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独立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和距离,不随意利用彼此的关系去谋取好处。
在至亲之间,确实边界关系容易模糊,可是如果为了有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也需牢记边界。在电影中,母亲生病,亲力亲为的照顾虽然是很重要,可是当照顾母亲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当然主要因为与母亲的关系),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精神状况,阿东依旧固执的认为不能将母亲送到养老院,他已经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
特别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感情因素,无法理性和客观的判断事情,做出最适当的决定。虽然电影有些特殊性,可是如果阿东能稍微清醒一些,不要始终模糊边界,不要替母亲、父亲不当行为和想法的承担着,那么父母自己的问题无论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好的或是坏的),那么最终结局则是由一个结果来终结整个问题。然而他却选择承受他人行为带来的后果,最终只会将后果蔓延扩散,最终周围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问题也仍旧未结局。
当然如果阿东能理性点,正视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接受这些异常,甚至去接受心理疏导,也许许多事情也不会发生,当然这是后话。
电影中间,阿东发觉人生太苦了,一直在家楼下吃巧克力吃个不停,却没有用。
电影结束时,阿东和父亲坐在湖边,有种和解的感觉。
可是生活还在继续,之前的悲剧和不幸已经发生,面对,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逃避,永远是在迎接下一个悲剧。
就像阿东父亲说的,当个扑街很简单,不想处理的,就撒手不管,放在一旁,眼不见为净.
可是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