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工作时,神经元采用电脉冲的方式互相传递信息,这个过程要产生电脉冲信号,会消耗很多能量。从节能的角度来说,需要深入思考的、反复权衡的、咬牙坚持的......“正确的难受”的选择,肯定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为了更好的“活下来”,大脑喜欢选择舒服和容易的事情。
人的本性(遗传基因)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这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总是习惯性的避开眼前的“害”和“劳”,同时被眼前的“利”和“逸”所“绑架”。
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总是做出舒服、容易的选择,而不去选择“正确的难受”之后,如何做出有利于成长的改变?
一、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进行能量管理。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如果忙碌一天,下班后会有“被掏空”、精疲力竭的感觉,这就是大脑超负荷运转,能量消耗太大导致的。
我们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进行能量管理,开源的方式有:经常锻炼身体、适时补偿能量(吃东西)、保持正能量(内心多些正向暗示)。
节流主要就是:把日常工作流程化;对于大量需重复做的工作并采用合适的工具(小程序、建立模板等)进行辅助,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日常生活中,在自己能接受或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做简单决策,比如有些牛人日常的穿衣、用餐的餐馆基本都是固定的,这就能少做选择,就能省“电”。
二、上一条做好了,我们就会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能量,有条件认真思考,然后做出重要的、有意义的选择,但还是有可能“心不甘,情不愿”,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对“人的本性”进行引导。
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让大脑“看到”更远以后的利益得失,让他笃信这是一件最终会有大“利”的事情,或者用近期的小“害”搏长远的大“利”的事情,就不容易被眼前的得失蒙蔽双眼,就更愿意去等待,去追逐那个更远的“利”和“逸”。
虽然看起来还是在趋利避害,但这是有利于成长的,当真的得到那个“利”时,对于追求进步的我们,肯定有新的,远的,更值得追求的“利”。这有点像驴拉磨时,前面吊着的萝卜,不过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可以阶段性的吃到“萝卜”(正向反馈),并更有动力去追逐其他“萝卜”。
三、通过学习拓展舒适区的边界
学习是把两件本来不相关的事物或者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从微观上来看,是在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人的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大脑也都是不一样的,每输入一些新东西,学到一些新技能,大脑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即“今天的你”不再是“昨天的你”,或者每时每刻都有变化,只是变好变坏取决于自己摄入或深入思考了什么东西。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万维钢的新书《智识分子》说到人要快速进步,就要进行大量的正确的“刻意练习”。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我们的大脑里一种物质叫“髓磷脂”,像橡皮管一样,能把神经元包裹起来,提高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而刻意练习能强化髓磷脂的合成,使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提高3000倍(通过刻意练习,建造了一条传递信息的“高速公路”)。
随便说一下,“刻意练习”的正确姿势是:在“学习区”练习;大量重复练习;持续获得反馈;精神高度集中。
通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可以把之前学习区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舒服区,相当于拓展舒适区的边界,同时把之前恐惧区的转化为学习区,才有可能学会曾经“恐惧区”的知识和技能。每个人的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是不一样的,某个人的舒适区可能是有些人学习区,甚至恐惧区。
舒适区的边界拓展以后,就更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不知不觉或通过刻意练习爱上运动的人,几天不运动就难受得很,不爱运动的则相反;阅读、写作、琴棋书画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如此。
总结一下,人类的基因是通过自然选择留下来的。漫长的进化之路,人类经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一路“过关斩将”,经历各种艰难险阻,携带着虽然不完美,但还算“多项全能”的基因(也可能不全能,但是最有利于活下来的基因)活到了现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生来就必须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的挑战,人类迎接挑战的过程,也是在优化(改变)基因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后天其实可以改变先天基因,比如锻炼出的能力也可以遗传给后代。所以你看,基因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的,而且你可以把新的基因传给后代。这是不是挺让人兴奋的,就算为了下一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