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正传》有感
字母“Q”的形状如同留着长辫的清朝人脑袋。家养的猪羊,任人宰杀,地位低下,就连人人之间辱骂之时,都会出现“畜牲”之类词语。而被围在神庙里,用来祭祀的猪羊,尽管最终也要被宰杀,但却被众人高看一等。二者虽同为猪羊,但因为社会价值不同,地位就天差地别;然而二者本质皆为家畜,地位是不及人的。猪羊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思想,而人却不同。人一旦得到这样的机遇,便会产生优越感,体现出不用于个人阶级的想法,阿Q正是如此。 赵太爷儿子考取秀才,阿q趁机高兴喝彩,喝酒手舞足蹈地说他自己也姓赵。赵姓此时的光彩与影响力让众人羡慕不以,阿Q抓住机会体现自己的独特性与赵家套近乎,却没想这事被赵太爷听见,阿Q被叫去挨一记耳光。阿Q不愿接受这前后落差感,使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儿子打老子”,阿Q从此也占到便宜,受他人尊重。面对自己的落魄,面对他人的否定,阿Q选择利用人们心理来提升自己地位,而不是改善自己,鲁迅写出一无奈而又侥幸之人。
在一阵阵高傲的刺激下,阿Q失去自我,开始沉溺于不真实感。对于赵家打杂的王胡,阿Q为了继续获得他人尊重,从他人口中获得认同,和王胡比赛比不过,自己没有落得一点好处。阿Q见识到不再得到任何人的认同,内心的自卑暴露无遗,他不愿让王胡看见,他也不愿让自己看见。
在高傲的皮囊下,阿Q再次踏出边缘警戒线。看巴妮姑,不顾自己身份,捏脸蛋。更是对吴妈直言不讳,最终名誉落地,丢掉工作。阿Q不放过每一个证明自己身份的机会,他侥幸希望自己达到目的,也是因为受社会的污化,阿Q因为高傲付出代价。
阿Q不愿脱去高做皮囊,最终付出血的代价。面对他人否定,阿Q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再次重归高傲阵营。他在未村作盗贼,被别人诽谤,变成替罪羊。在审问时,阿Q下意识下跪,他精心隐藏的奴性暴露无遗,他没有反抗,因为他靠社会畸形的信仰而活,鲁迅写出一无奈而懦弱之人。在最后刑场,他再也安慰不过自己,不得不接受自己失败的结论,再次直面自己奴性。鲁迅呈现的阿Q是封建社会那些不甘落后,却又靠攀附威望而生存的人的代表。鲁迅哀他们境况悲惨,怒他们的麻木无为,也痛社会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