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隋炀帝杨广,满脑子都是暴君的形象,仅仅是他的称号,就知道是个非常暴虐的皇帝。
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营建东都洛阳,在前人修的众多运河基础上疏浚修隋朝大运河,这些大规模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但是反过来看看,难道这些工程都是为了个人享受?隋炀帝所做的这些事,哪一件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他所发动的征伐高句丽之战,后世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同样在进行,而且唐太宗还灭高昌,亡突厥,这些都比隋炀帝的征战规模更大。就连《隋书》中,都有对隋炀帝功绩的肯定:
《隋书》:“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隋炀帝是个暴君,却绝非是个昏君和庸君。而他所修的京杭大运河,虽然也有出游的目的,但却造福唐宋两个王朝长达600多年。
征高句丽之便,避免宋时辽金之乱。
隋炀帝修通的大运河北路,也就是从黄河向北通往如今北京地区的永济渠,为征伐高句丽运送粮草提供了便利。
在古代,陆路运输并不发达,而且车辆运输的数量远比水路要少,费用更高,就是放在今天,大宗商品也尽量选择水运的方式。
而永济渠的修通,为远征高句丽的大军提供了运输粮草的便利,随后的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句丽,也沾了永济渠不少光,为打败高句丽奠定了后勤保障的基础。
也有人会问,为何老提高句丽?不就是一个小小的朝鲜半岛政权吗?恰恰不是,高句丽是雄踞辽东的农耕文明政权,它的威胁非常大,关于这一点,在11月2日发表的文章《为什么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都盯着高句丽不放?》中有详细论述,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翻看。
如果不打败高句丽,唐朝后期很可能就会面临类似宋朝面临的辽、金之威胁。而打败高句丽,离不开隋炀帝修通的京杭大运河之永济渠。
“南财西运”,“东粮西输”的主要运输大动脉。
在唐朝中后期,由于关中地区的气候和环境越来越恶劣,仅凭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于关中地区的人口消耗。
于是,盛产粮食的江南地区,得以利用大运河,把大量粮食输送到唐朝的京城长安,为关中地区“输血”。
而关中地区发生的泾原兵变,导致长安城破、大量皇族被杀的惨剧,很大原因就是缺乏军粮导致的。
当时唐德宗日夜忧心忡忡,这时,刚好韩混运送三万斛米进入陕西,在得知消息后,唐德宗喜出望外,特地跑到东宫,几乎流下眼泪跟太子说:
“米己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可见,隋炀帝开通的大运河,对唐朝时期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朝发达的经济文化,更是依托大运河研究的繁荣。
宋朝在大一统王朝中,被很多人看不起,因为宋朝的大一统,既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和辽东地区,更没有收回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军事上先败于辽,后受挫于小小西夏,紧接着又受辱于金,灭亡于蒙元。
但是宋朝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几乎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最发达的时期。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有五家,而且大量的官员也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在宋朝,没有文化你很难当大官。就连奸臣蔡京、秦桧,那在文化修养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几乎没有哪个朝代,能像宋朝那样,几乎把所有的最有才华、才气的人都笼络到政府中,并给予他们高官厚禄。
而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发达,如果连吃饱都是问题,谁还会舞文弄墨?而宋朝经济的发达,离不开大运河。
宋朝最发达的城市汴京(开封),就处在运河和河流的交汇处,南来的北往的,都聚集在汴京城,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足以说明宋朝汴京城的繁荣昌盛。
如果没有隋炀帝(你别管他到底是为了游玩还是发展经济)开通的大运河,很难有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宋朝三百多年的经济繁荣。
唐朝诗人皮日休,更是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可见,隋炀帝杨广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并不仅仅是劳民伤财,更是对唐宋帝国长达600多年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用来形容大运河的开凿和作用,一点都不为过。
对此,大家认为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也喜欢历史和文化,那就随手给个关注吧!更多独到的历史见解,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旧唐书》,《唐宋帝国与运河》,《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