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梵
自序:一个人的写作启蒙
>> 人类的路,已经走得如此危机四伏,我们每个人也一定贡献了自己的“微小错误”。面对集体灾难时,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可以独善其身!
第一堂课 受用一生的写作观念
>> 没有作家没写过糟糕的草稿,但作家与爱好者的显著差别是,作家不会看到糟糕的草稿就止步,会通过艰辛的修改,令“糟糕的草稿”一步一步进化成杰作。
>> 真正的写作,是让你把写作交给内心的两个自我管辖,让理性的自我预先画出“鱼”的样子,又让即兴探索的自我推动着“鱼”一步一步向前演变,进化成“智人”。学会同时发掘两个自我的潜力,正是写作课欲达成的目标。
>> ,把道听途说的故事或新闻,砍得只剩一个结尾。然后,我打算自编一个故事或数个情节,
>> 结尾写作法,一来迫使你的写作面对未知,能极大激发想象力,松开捆绑你的理性锁链,二来已有的结尾,提供了故事或情节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地,避免即兴发挥的自由,陷入漫无目的、混乱、结构失调。我就这样添枝加叶,
>> 结尾写作法,能让人的两个自我巧妙配合,让理性的自我守着结尾,耐心等着即兴发挥的自我,朝它一路冲过来。短篇靠数个即兴发挥的神奇冲刺,就能把故事或情节带到结尾
>> 从新闻中找一个事件的结局,将它作为你故事的结尾,请自编一个故事梗概(不超过一百五十字),除了结局与新闻一样,其余完全不同。
>> 只有夸张原型故事的某些部分,小说才能变得迷人,惊心动魄。
>> 让灵感集中出现的秘诀,就是初写者认为微不足道的写作纪律:定时定点写作。
>> 新诗阅读捷径:
(国内)何其芳→穆旦→顾城→多多→新诗年选
(国外)狄金森→弗罗斯特→策兰→辛波丝卡→阿多尼斯
小说阅读捷径:
(国内)施蛰存→白先勇→韩少功→马原→小说年选
(国外)契诃夫→海明威→卡夫卡→博尔赫斯→麦克尤恩
所谓阅读捷径是指,你若无暇读很多书,你可以通过读上述作家的书(按箭头指示的顺序读),快速抵近现代文学的趣味,助你尽快进入写作前沿。
第二堂课 一堂课学会写出好诗句
>> 你接触诗人会发现,一旦涉及写作,他们考虑的问题都很小,入口小,擅长见微知著,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你可以想一想,一些好的诗句,比如博尔赫斯的一句诗,“有一条邻近的街道,是我双脚的禁地
>> 诗歌是一切写作的起点和终点,
>> 诗的核心是意象,英语是Imagery。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
>> 意象有两种:一种指物体或物象,我把它称作“客观意象”;还有一种指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它称作“主观意象”。
>> 凡需要用想象,才能在内心产生的图景,都叫主观意象。
>> 思想从原先完全的不可见、不可触摸,变成了部分可见、部分可触摸。
>> 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的做法,十分重要,是诗歌表达的重要理念。
>> 主观意象属于诗意浓烈的意象,必须要靠创新才能写出,尤其不适合需要即兴唱和的宫廷场合,不适合需要即兴写作的应景诗等
>> 主观意象之所以特别耐读,是因为它不容易被人完全琢磨透,谁也不敢声称,他能百分之百读懂主观意象,
>> 主观意象也可以帮助小说家“看见”新风物,可以把任何没诗意的风物,都写得诗意浓厚。主观意象的这种诗意特性,与新诗的需要不谋而合,新诗正好需要对语境、外部形式不敏感的意象,以确保诗意可以徜徉在各种自由语境中,没有多少损失。所以,主观意象就理所当然,成为新诗诗意的解决之道。
>> “主观意象是诗意的浓稠剂”,就是指它惊人的诗化蛮力,只要运用得当,完全能抵御诗体“松散”带来的散文化。
>> 客观意象也是一些事实,也需要通过赋予情感或立场才能成为文学。一旦用客观意象写诗,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客观意象拥有倾向,不再中立。客观意象对写诗非常重要,它在诗中的历史比主观意象更久远
>> 通过为客观意象引入解释来写诗,我把这种写诗的要点总结为:描述完客观意象,再用说明、对比、拟人等方式,写出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句子。
>> 采用客观意象写诗的要义,是想方设法让诗句带上情感或立场。
>> 好的诗人本能地知道,意象必须包含情绪或情感或认知,蔡天新自发找到的染色之道,是为每个意象提供一句说明,来为意象染上诗人对城市的认知。
>> 写一个客观意象,再给它染上情感或立场之色。
>> 染色部分一般都在句尾或诗尾。还有一种染色方法比较刻意,是把染色部分插在客观意象的中间。具体方法是把客观意象一分为二,将染色部分插入分开处。插入的染色部分通常是说明
>> 用客观意象写诗时,难度更大的是“逻辑跳跃”或叫“蒙太奇手法”。它的实质是让原本完整的描述和逻辑,通过故意缺失或省略某些部分,造成仿佛处于未完成状态。“未完成”曾是古今艺术中的一种手法,中国古代谓之留白,西方19世纪一度斥之未完成。
>> 只要打算继续维持诗歌的魅力,就得学会故意省略、跳跃。故意是指,当还不能靠本能跳跃时,可以采用理性的方法,去实现跳跃。
>> 我把这种模式叫“错搭模式”,我为错搭模式总结出了一个公式:A的B。这里的A和B,分别是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正因为不太搭界,普通人没事不会把两者搭配在一起,所以,我才称这种搭配叫错搭
>> 错搭是把两个旧事物并置在一起的简单方法,它解决了人换眼的难点,即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旧的事物。
>> 普通人只需把两个旧事物,错搭在一起,就能产生想象神奇的诗句,令他们像换了一双眼睛,能看见新的事物,能把旧世界看成新世界,这是错搭可以产生诗意的关键。
>> ,这种模式很简单,只需把两个有相当距离的事物,搭配在一起,就会产生诗意。比如,特朗斯特罗姆在《午睡》中写道:“蹬腿的舌头。暴君的钟。
>> 这种诗句的写法,既巧妙又简单,我把它总结为如下三步骤:
1.先用一句话,写出某个现实场景(或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场景);
2.选择该场景中的某个事物A,找出不太搭界的事物B与之错搭,形成错搭模式“A的B”;
3.把错搭模式“A的B”,放回原来的句子,替换掉事物A,即用“A的B”替换掉“A”,诗句就大功告成。
>> 诗句模式①(或叫A的B):将某现实场景中的某物,用错搭模式替换掉。
>> 诗句模式②:A是B(A与B不太搭界。“是”还可以替换成“像”“如”“似”“属于”等等)。
>> 写“A是B”的句子,A与B尽量不搭界。
学生练习:
信鸽是风的使者。
渔船是身体里的一颗痣。
舌头是粉红的朝阳。
>> 第三种写诗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用事物B重新解释事物A。还是要求事物A与事物B不太搭界。我把这种方法归纳为“诗句模式③”,也戏称为“B解释A”。
诗句模式③(或叫B解释A):用事物B重新解释事物A(A与B不太搭界)。
若A是一事物,B是另一事物,且A与B不太搭界,用B重新解释A,就会产生诗意。
>> 。重新解释,等于为大家看待世界,打开了一双崭新的眼睛。要想把眼前的现实风物,变得不那么现实,就要通过你的解释,让读者暂时离开现实,暂时忘掉事物的现实属性,让读者相信,你的解释才是事物的“真相”。这是让平常、凡俗,产生不凡、神奇的法门之一。
>> 用一个事物解释另外一个事物,方法很简单,你先想一个事物,再去想另一个隔得远的事物,当你能找到两者有一点关联,你的解释就会合理起来。
>> 很多文学“发现”,就是需要挣脱生活的束缚,你越是能没心没肺地胡想、错搭,就越是能打开一个诗意的世界。写诗也可以理解为纠错:把一扇扇被生活锈死的门,重新打开。
>> 让一个人或某个事物,去做他(它)做不到的事,诗意就会诞生。“做不到”是指在现实中做不到,但我们可以让他在文字中做到。比如他无法在现实中点燃日出,但在诗句中他无所不能,完全可以“点燃日出”。诗意出自现实与诗句的落差,即现实的低能和诗句的高能。
诗句模式④:让A做A做不到的事。
具体步骤如下:
1.写下事物A;
2.列出A做不到的事;
3.硬让A去做。
如果你太现实了,一想到山就是山,你就不容易写出诗来。要能想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你就进入了诗的思维。
>> ,对含义采取适度的放任,恰恰是珍贵的文学表达。文学表达的灵魂就在曲折行事,谁都会含义明确地说话,但让含义通过形象去长途跋涉,抵达意味无穷的世界,并非人人天生就能做到。
“你害了我”就不是文学表达,是使用概念的抽象表达,“害”是抽象概念。如果要用文学表达传递类似的意思,可以用意象来表达:“因为你,我成了一只老鼠。”
>> 大家一定要理解,文学的实质就是绕着弯子说话,是迂回的艺术,所谓的“曲线救国”。意象就是一种百读不厌的迂回表达。
>> 诗人需要的是别出心裁重新看待现实的眼睛,和不合常规谈论的勇气。
>> 每天用下列四种模式,营造含有主观意象的诗句(每个模式不超过两行)。
模式①某场景中用错搭模式替换某物
模式② A是B
模式③用B解释A
模式④让A去做A做不到的事
第三堂课 新诗写作的核心
>> 强调A与B不搭界的同时,再增加一个要求,即还要找到两者的一点关联。
>> 关联事物A与事物B的方式有两种,
>> 第一种:单凭事物A与事物B彼此的特征或状态,就能一目了然,或往深处多想一步,就能意识到彼此的关联。
>> “黑夜”与“眼睛”还要有关联。顾城的诗有一个表面特征的关联,“黑夜”与“黑色的眼睛”,有共同的特征关联:黑色。
>> 如果事物A与事物B不搭界,又无法从特征或性质上把两者关联起来,这时该怎么办呢?一开始确实有点难。我有个解决此难题的心得,就是一开始不必考虑A与B的关联,先大胆设想出B,如果发现实在没有关联,就通过创造情景产生关联。因为情景在文学中的一大用处,就是设法把不同事物置于情景中,关联起来,为描述或叙事服务。任何两个找不到关联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设想出一个共同情景,建立起关联。
>> 第二种:设法创造一个情景或情景说明,使事物A与事物B产生关联。
>> 关联的奥秘在于,不要让关于思想或情感的俗见,把思想或情感的含义冻结了,要让真相推动你去拓开思想或情感的内涵,这样就容易找到与一个具象事物的关联。
>> 寻求诗意的时候,你既要大胆想象,寻求关联时,又要小心求证!
>> 追求准确与追求多义,是营造主观意象的两种不同趣味。
>> 追求准确的主观意象,选择不只来自美感,还来自生活(说到底是来自人性),用生活来检验意象是否准确,
>> 阅历不够会导致写意象时,修辞的诱惑远大于生活感悟,偶尔的修辞碰撞,也会让他们碰撞出类似的意象,
>> 多义的主观意象,迄今已进化出两种,第一种,哪怕意象对应的体悟十分私密,诗人也不在乎读者能否领会;第二种,诗人通过说明或给意象提供特定的语境,提高意象的说服力,令读者可以接近私密体悟。
>> 通过说明或提供特定语境,来提高多义主观意象的说服力。
>> 所谓的最小诗意单元,大约指的是,包含一个完整诗意时最小的诗歌单元。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写出一个完整的诗意,你最少需要用几行诗写出?一行?两行?三行?四行?所谓一个完整的诗意,大致是说,你用主、客观意象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 写一节不超过四行的诗,至少含一个主观意象,要求诗意相对完整。
学生练习1 :
你是栖息在路旁的一棵银杏/我从四季走过。
>> 文学写作不可能避开日常熟悉的事物,可是过分熟悉又没有人关注,那写作者该怎么办呢?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陌生化”,即设法让熟悉的事物变得有些陌生。
>> 陌生化的本质,是增加人感受事物的难度,延长感受事物的时间。
>> 主观意象无非是探究如何搭配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由于此种组合并不常见,必然会产生陌生感,这就是主观意象诗意的来源。
>> 用泛陌生化的意识写咖啡馆,无须写成诗句。
学生练习:
夜晚摇着香扇,跟着我匆匆的脚步,想让我买下它的香,却不知心已经永驻最优雅的乳房。
楠木建筑的蜂巢很极致,四海的蜜蜂来酿出浓郁扑鼻的蜜。
>> 转行、空行、空格、标点的本质,是一次停顿。就算不改变内容的难度,停顿仍会使读者的感受时间被延长,这实际上就是陌生化。
>> 每天写一个不超过四行的诗节,至少包含一个主观意象。用一周写一首不超过八行的小诗,每四行至少包含一个主观意象。
第四堂课 写出整首诗的若干方法
>> 当代中国诗人已把叠句视为,既产生整体结构又产生音效的神奇手段。
>> 整首诗用的都是重词叠句。每隔两行产生的声音重复,把整首诗分割成一个个的三行诗单元,这一手段的高明之处,是把构建整首诗的问题,转化为构建一系列的三行诗单元,诗的整体问题被成功转化为局部问题。
>> 写一段有叠句或叠字的句子,形成一定的音乐性。
>> 学外语的人都知道,重音是决定自由诗节奏的关键。
>> 。北岛的诗读起来,之所以比戴望舒的诗更铿锵有力,我认为,是北岛诗中的第四声字比较多,即相对重音多。重音会促使音调陡变,形成音调上的节奏感。重音多,加上重音之间的间隔短,音调的陡变就又多又快,节奏就变得比较急促,铿锵。
>> ,诗作一般会对应一种情绪,再根据此情绪产生的呼吸需要,来确定长短句。
>> 叠句也造成了这首诗的良好音乐性,由于结构分明,这首诗很适合大家用来学习构建整首诗,当你只会写一些意象的句子,无法构造整首诗时,你就可以像多多这样,想尽办法用叠句,通过多种多样的重复,既为整首诗提供基本结构,也驱使诗行产生良好的音效。
>> 用叠句写一段音乐性很强的话,体会一下是否具有强音乐性带来的诗意。
学生练习:
你是清晨的日出,
你的阳光总会将我吸引,
我要用多久才能将你忘记?
你是午后狂欢的知了,
清脆的嗓音总会将我惊醒,
我要用多久才能将你忘记?
你是傍晚的日落,
>> 。象征是指通过一个具体事物,表达一个抽象事物(情感、观念等)。
>> 象征说白了就是指东道西,比如我说杯子的时候,我要说的不是杯子本身,是想暗示隐藏在杯子背后的某个含义。实际上,我们写新诗用到象征时,已不会傻到让读者看见某物,立刻就知道它的含义,新诗已不这样使用象征
>> 新诗中用到的象征,叫现代象征,即某物与含义的关系,不再是旧时的一一对应,已变成一对多的关系,即某物的含义不再只有一个。这样就导致,诗中出现的现代象征,读者得用头脑去猜,猜测结果的差异,就导致现代象征充满歧义,是多义的。
>> 他不解释西风代表什么。做法犹似某个被绑架者,当着绑架者的面与家人通话,他如何把真实信息传递给家人呢?他不能直说,只能通过强调某物或某事,让家人意识到被强调的事物背后,有不能直说的重要含义。
>> 象征是如何用来构造整首诗的。比如,你如果想表达爱情,就不要在诗中直接写爱情,先为爱情找一个对应物,如玫瑰或春天,假如想表达悲伤的爱情,还可以用冬天作为对应物。在诗中描绘对应物时,要心无旁骛,对应物究竟代表什么,要不置一词,让读者自己去猜
>> 我现在给出用象征构造整体的具体方法:
1.找到想表达的观念事物(情感或思想等)的对应物;
2.通篇只描绘对应物。
你要是想表达失恋的悲伤,可以从落叶、秋天、冬天、黑夜、寒风、暴风雨等中,选出一物做对应物,再围绕此物进行描绘,如果描绘比较成功,读者大致会猜到你要表达什么情感。过去选对应物时有一个教条,就是追求观念事物与对应物的严格相似,主要是属性上的相似。比如“失恋”这个观念事物,与对应物“落叶”,都有被抛弃的属性。20世纪以来,开始有了一些与此教条相左的经典,松绑了观念事物与对应物的传统关系,比如“春天”不再总是用来表达正面情感,艾略特在《荒原》中,就把阳春四月描绘成: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中国诗人根子把“三月”视为末日,他说“春天用大地的肋骨搭成的篝火”(
>> 为自己生活中的某种特殊感受找一个对应物,然后写一段描绘它的文字。再让同学猜,你描绘的对应物大概象征什么?
学生练习:
这朵花从睡梦里醒来,惊喜地看着新生的朝阳路,突然狂风暴雨如注,这朵花却无所畏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绽放。
>> 隐喻的本质是对比,但对比在修辞学里的分类特别多,什么明喻、借喻、换喻、转喻等等。我们这些写作的人,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学究,那么细微地了解这些概念的不同,因为不管怎么称呼,它们对比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把它们统统称为隐喻,这样利于大家掌握其方法。隐喻与象征的区别在哪里呢?象征是用一个具体事物,表达一个抽象事物,隐喻则依赖两个事物的对比。这里,我先给出隐喻的大致含义,隐喻:通过两个事物的对比来表达情感或思想等。你在诗中使用象征手法时,通篇只需要描绘用来象征的某个具体事物,对借用这个具体事物去表达的抽象事物,根本不着一笔。但使用隐喻手法时,一定要在诗中同时提及两个事物,使之产生对比。
>> 。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对比,表达某种感受或认识,这是隐喻的常规做法。
>> 不管你要想表达什么,找到恰当的对应物是关键,至于把两者放到一起对比,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
>> 诗歌整体的建立,不算难,具体方法如下:
1.先列出你想表达的事物A,比如爱情、孤独、痛苦等等;
2.寻找A的对应物B,所谓对应物B,就是你希望通过描绘B,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A,比如北岛为“卑鄙”找到的对应物是“通行证”;
3.通篇描绘B并提及A,或通篇描绘A并提及B,或通篇既描绘A也描绘B。
描绘时兼顾A与B,是隐喻与象征的根本区别。不能像象征那样,靠一个事物单独表达,隐喻一定要让读者察知,作品里有两个事物正在对比,由此感知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为了让对比不含混,作者要么在作品中同时提供两个事物,要么只提供一个事物,但用标题来提示另一个事物。用标题提示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在诗中省略对另一个事物的描绘,就像象征那样,通篇只需描绘一个事物,这种简化对初学者是福音。
>> 隐喻是文学中的核心手法,也广泛用于小说、散文等。
>> 写一段文字,用隐喻来描述你对某事物的感受。
>> 通感一般局部用得比较多,通篇用得比较少,但兰波当年“发明”它时,确实用它来构建整首诗。
>> 通感,它是指不同的感官感觉发生了联通、转移。
通感手法:以一种感官感觉,描绘另一种感官感觉。
>> 文学通感的本质,是要将你的感官感觉,用文字描述打通。比方说,你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能不能用视觉文字去描绘它?或触觉产生的感觉,能不能用视觉文字去描绘它?
>> ,打通了认知(知识)与视觉、触觉、嗅觉的界限,可谓通感的新写法,或说通感手法的泛化。
>> 写一段话,用一种感官感受描述另一种感官感受,或相反
>> 解决结构问题,是写作者从局部走向整体的正道。
>> ,即三段式的结构,它易掌握又严谨,用记号来表示是:ABA′。整首诗分为A、B、A′三部分,第三部分A′与第一部分A相似,复现A的部分主题,通过添加内容或部分改变A,使A′不只是对A的简单复现,而是对A的提升。B要么是与A的对比,要么是深化或拓展A中的要素或部分主题,把A与A′连成整体。
>> ,就采用了三段式结构,达成很好的诗化效果。我认为,三段式结构含着押韵的灵魂,当第三段部分复现第一段,或寻求与第一段相似时,人就仿佛进入了回忆的通道,觉察到与第一段的相似,会给人带来类似押韵的快感,相当于第三段与第一段的整段押韵,整体诗化由此产生。第二段与第一段可以形成对比,也可以深化第一段中某一要素,从第一段到第二段,它们等同一次翻转,形式上非常类似小说中的情节。从第二段到第三段,它们同样等同一次翻转,同样类似情节。
>> 我把三段式结构写成一句总结之言:A和A′押韵,A到B翻转。你不用记B到A′也是翻转,既然A到B是翻转,A和A′是押韵,B到A′就必然是翻转。
>> 技巧是诗人赖以写好的基础,不管他知不知道那些技巧,只要把诗写好了,诗中就会隐藏着一些技巧,这些技巧与他写的时候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无关。
>> 等待真实的情感或情绪降临,才是上策,写诗的最佳时机有赖等待,这样的严于律己,假以时日,定会帮你打开更多的写诗通道。
>> 短诗没有写成熟前,最好不要去碰长诗。
>> 用学习的整体性方法,选择其一(音乐性、象征、隐喻、通感、三段式结构等),再运用已学的局部性手法(主观意象等),把感受最深的某一体悟写成一首不超过三十行的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