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天下大乱的年代,战争直接影响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但是,也是在很多战争中,粮草的供给又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因此粮草的供给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间接因素。军事家常对粮草问题大作文章,以求在战争中取得主动,其方式方法无不令后来者唏嘘感叹。
一丶粮食对楚汉争霸时期的影响。
秦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车府令赵高等人发动了沙丘政变,矫诏将长子扶苏,大将蒙恬赐死。
秦二世昏庸荒淫,赵高又一次专权乱政,赋权益重,致天下越来越困乏,百姓困苦。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伴随叔父也经历同时会稽起义。同年,泗水亭长刘邦也于沛县起兵。
刘邦入关后,刘邦和项羽两大势力逐渐形成了秦末两大势力。鸿门宴之后两大集团之间的争雄逐渐白热化。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的后路补给总是很丰富,萧何的粮草供应,征兵,“抚民”等一系列后方措施对刘邦在前线作战取得胜利有很大的意义。
公元203年,刘邦再次出兵进攻楚国,项羽因缺粮而被迫“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于是又有了楚河汉界之说。对比一下,刘邦加强了后勤,项羽却缺乏后勤的保障。
固陵战役期间,尽管项羽击败了刘邦,但由于粮食不足,已经没有了斗志,只好准备返回彭城。假如,若此时楚军有大量粮草,兵力充沛,大可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敌人,历史没有假如。最后,项羽因粮缺兵乏,被困在垓下,自刎乌江。
在此期间,当然也有很多和粮食有关的战争。比如项羽北征救赵。
当时采用的破釜沉舟的办法,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利用了极少的粮草的刺激。激发战士们决一死战的斗志,虽然带有冒险成分,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再加上韩信的背水一战,同样被置之死地而后生。
上述战役的胜利,只是楚汉争雄时期众多战役的例证。在这场争雄中,几乎每个场战争都不能忽视粮草的本质,谁没有注意,输家基本上是哪一方,这不得不说做好粮草工作确实是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楚汉争霸之后,刘邦在庆功宴上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同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句话彰显了粮草对于一支部队获胜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了后勤的作用。使之在战争胜利中显示出了关键性和不可替代性。
战斗过程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做到预期的后勤工作,只知道一味地走封建统治的老路,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但是,再勇敢的战士,如果填不饱肚子,也只能成为战场的牺牲品。
能够重建统一的王朝和刘邦知人善任,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最后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称霸天下。楚汉战争历时 4 年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用兵韬略之丰富。
关于粮草和整个战役部署的精巧巧合,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史无前例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这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二丶粮草对官渡战役期间的影响。
官渡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因其特殊性,一直受到众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和评论,虽然有很多精辟的评价,但都是从逻辑上来讲的。如果从供给方面剖析官渡之战的胜负,认为官渡之战结果最终形成,这与双方后勤供给是离不开的。
战争的紧要关头袁将军派遣淳于琼率万人护送军粮,驻扎在袁军的大营后40余里的乌巢。谋士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率一支军队,守护乌巢翼侧,以防曹军抄袭。
另有谋士许攸建议,曹操兵少,倾全力出征,许都必空,若派精骑轻装奇袭许都,可迎天子讨曹操,曹必被擒捕,甚至不能擒获曹操,也必将其击溃。但袁绍拒绝接受。
此时恰巧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说,袁绍的粮草辎重都放置在乌巢,没有严密的防备。如果派遣精兵奇袭,焚毁那里的粮秣军饷,袁军自己就会不战而溃。
曹操采取了他的计策,留下曹洪,荀攸等人守营,自率五千人。步卒们手持柴草,打着袁绍军的旗号,趁夜从小道上飞奔而来,沿途欺诈称奉袁绍令。走过警戒,骗过了袁军的询问。
既抵乌巢,立即包围袁军营寨,从四面纵火围攻。袁军毫无戒备,放火包围到拂晓时,淳于琼见曹军兵少,集结部队,出营布阵,企图反扑。曹操率军迅猛冲击,淳于琼退回营中。曹操率军,到乌巢后,立即从四面八方包围了袁的营寨。猛攻,淳于琼退入营帐。
袁处于危急关头,绍坚持首先要攻克曹军的官渡大营,以断其归处。张郃认为,曹营很结实,难以攻克,应该全力营救乌巢,如果那里的粮食和草料被烧,大家都会。沦为俘虏。但是袁绍固执已见,不顾乌巢,只派出少量兵力支援淳于琼,仍未得逞。率人攻陷曹营,还是未能攻克曹操。曹操在烧毁粮草后乘胜还师。
乌巢灼毁的消息传到官渡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张郃因受诬陷而与将军高览临阵反叛,烧毁军械,向曹操投降。至此,袁绍大军急骤崩溃,官渡战势急转直下,曹军士气大振,最终取得了决战胜利。
这次战役显示曹操善于捕捉战机,抓住决战要害,集中兵力进行突袭的本领。勇敢果断,有指挥才能特别是采用许攸的建议,突袭袁军的乌巢,以至于袁绍军队,失去了战斗意志。
据《三国志》记载:袁绍的军队因此大溃,袁绍与袁谭都弃军而走,曹操大获全胜。估计是袁绍屯兵之日已久,锐气已挫,军心亦无忧,遂为一败,曹操之能耐,可挫之锐也。战争的胜利,必须靠粮草的供给和维持。
《三国志·袁绍传》说:袁绍出兵前,田丰劝他把部队分作多支,曹操救左则击其右,救右则击其左,使其军队疲于奔命。不要和他决胜负于一旦。袁绍不听;沮授又说:北兵数多而不及南兵之精,南兵粮草缺乏,财力不及北兵的充足,所以南军利在速战,北军利在缓战,宜用持久之计。袁绍还是不听袁绍大军骤然崩溃,官渡战势一落千丈,曹军士气高涨,决战胜利。
总而言之,整个乌巢之战的转折点就是曹操突袭袁军粮草。假设袁绍听沮授与许攸的劝告,加大粮草的保障,恐怕结果会是另一番景象。
必须说明的是,在一场战争中,粮草是决定胜负的因素。一场战争的胜负也是影响历史的关键,可见粮草在历代战争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