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上瘾怎么办? 看见成瘾背后的需求

问:9岁孩子说:感觉内心很孤独,堵得慌,只有手机游戏能让他感觉不那么孤单。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黑暗空间,怎么走也走不出来,闯了一关又有一关,没办法走出来。该怎么引导?

答1:缺乏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是少儿依赖手机游戏的重要原因,通俗来说是缺少快乐的玩耍和友谊。

孩子需要和同龄人玩耍、竞技、斗嘴、耍赖、比赛、交流沟通等,才能满足成长的需要。也需要父母的理解、包容和帮助。


答2:这是没有解决现实问题,在逃避中成瘾。

手机能让他不孤单,感受到他在用自己的方法填补那个“孤独感和堵得慌的感觉”。

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孤独。

答3:父母否定、差评,在学校老师批评指责,孩子在现实中面对真实的世界,没有成就感,非常难过,就在虚拟世界里找自我,找补充。

补偿——家里的食物不够就去垃圾桶里找一些补充,去其他地方找一些替代品。

手机、虚拟世界,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替代品。

(自我觉察:自己在简书里是不是也是在找一些现实中没有被满足的成就感?)

购物瘾——她超喜欢在睡前逛直播间,然后疯狂买买买。第二天醒来,看着触目惊心的信用卡账单、可怜的存款余额。

熬夜瘾——白天睡不饱,晚上不想睡。每晚刷手机到凌晨两三点,他也不是没逼过自己早睡,可脑子就是不听话。有时是游戏一局接一局地打,有时只是无脑刷短视频、影视解说、美食探店、养猪钓鱼实录……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总是忍不住点奶茶,不喝咖啡就难受,一到晚上就想吃炸鸡烧烤,半小时不看手机就不舒服……

或许你也试过,想戒掉自己身上的各种“瘾”,却总是失败,然后批评自己:

“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就是做不到?”

“我怎么一点自控力都没有!”

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上瘾过后是无尽的疲惫和自责。

但为什么我们越逼自己戒瘾,就越是上瘾呢?


“上瘾性”行为为何越逼自己戒掉,越是沉迷?

首先需要强调,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上瘾性”行为,与要去医院做专业诊断和治疗的“病理性成瘾”,通常相去甚远。

例如病理性赌博成瘾、游戏成瘾、酒瘾、性瘾等。

因为很多人在说自己成瘾的时候,是有夸张和调侃的成分在的。

就像偶尔emo的人说自己“抑郁”了,偶尔不想社交的人说自己“自闭”了。

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到病理性成瘾的精神疾病的程度。

相反,生活中大部分说自己“上瘾”的人,多数时刻只是喜欢、渴望、重复做某件事。

只是有些时候,会一边渴望主动地做这件事,一边又讨厌不够自律的自己

为什么我们越逼自己戒掉,却往往越容易沉迷呢?

因为我们“成瘾”的大脑,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变化。

首先,“成瘾”的大脑需要更多奖励。

多巴胺可以带给我们奖赏感,让我们产生动力,体会到快感。

而在“成瘾”的大脑中,多巴胺的活动力变弱了。

如果还想要获得同样水平的奖赏感(产生足够的多巴胺),就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行。

例如,我们平时吃一顿烧烤就能获得快乐,“饮食成瘾”的人可能需要同时吃烧烤、炸鸡、汉堡、奶茶等,才能感到满足。

再者,想要更强的注意和期待。

我们睡前随手刷刷直播,不一定会有购物冲动。

但“购物成瘾”的大脑一看到主播在试用试穿,很容易唤起与之相关的情绪记忆。

即便他们已经拥有一堆衣服鞋子、囤到快过期的商品,仍然会期待购物带给自己的快感,然后鬼使神差地激情下单

最后,是大脑更难控制冲动。

成瘾”的大脑,额叶功能相对受损——额叶是负责管理冲动、控制自己的脑区

它让我们能在夜晚控制自己,及时放下手机,让身体早点休息,为第二天储蓄能量。

对于“熬夜成瘾”的人来说,他们的额叶功能没那么强,这件事就没那么容易了。

《欲罢不能》的作者亚当·奥尔特认为:与药物上瘾或对某种物质上瘾不同,“行为上瘾”是你在进行个行为时,大脑里的“停止”键失效了。

即便你已经不那么享受,你也很清楚这个行为长期下去,会给你带来伤害,但你还是停不下来。


“成瘾”背后藏着未被满足的内心需求

“上瘾”那么难戒,我们就只能认输了吗?倒也不是。

瘾,并非无懈可击。

早在20世纪,心理学家就提出,一个人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密切相关。

行为成瘾背后,同样隐藏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如果你总是吃进去超过你需要的食物,那么这个食物不是你的胃需要,而是你的心需要。而我们的心是不需要食物的。

它需要爱,需要包容,需要接纳。

你多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可能都是在填补你无法被满足的爱的需要。”

所以,当你不断责问自己:为什么你就是戒不掉某种“瘾”的时候,试着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你为什么需要这个“瘾”?

一个朋友一到晚上就忍不住吃吃吃,大概是从半年前被分手后才开始的。和前男友在一起时,她其实不太开心。前男友总是明里暗里嫌她胖。

她100斤,其实并不胖,这其实是因为他有个“白月光”前女友,高挑又苗条。

所以她开始想尽办法减肥,逼自己运动、节食、不吃晚饭……

然而还没等她减肥成功,前男友就提了分手,和前女友复合了。

之后,她开始报复性地大吃大喝只有肚子填饱时,她才感觉心里不空,至少还有美食陪着自己。她是在用食物疗愈那个被嫌弃的自己

尽管她也知道,爱与安全感的需求,只靠吃是吃不饱的。

有“购物瘾”的她,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特别想买买买,好像是奶奶刚离世的时候。

从小,她一想买什么东西,就会被爸妈教育:“我们家穷,你要懂事点,不要乱花钱。”

弟弟出生后,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待遇。弟弟想要什么,爸妈就给他买什么

她很委屈,找奶奶诉苦。奶奶听完叹了口气,然后问她想要什么,奶奶给她买,还经常偷偷塞给她零花钱

她大学毕业前,奶奶的病突然恶化,很快离开了人世。

她工作后,父母经常找她要钱。今天说弟弟要买东西,明天说他们想送弟弟上兴趣班。

她每给家里一次钱,就会忍不住给自己花更多的钱就像奶奶还活着,还在偷偷保护和偏爱着自己

对于“上瘾”的他们来说,爱、自主、安全、自由、掌控感等内心需求,从未被好好地看见和满足过即便长大后,也可能会像饥饿的婴儿一样,嗷嗷待哺。那些令他们上瘾的事物,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成为了内心需求的替代品。

然而,美食、手机、购物、熬夜等,虽然能短暂填补内心空洞。最终还是会像无底洞一般,怎么填也填不满

理解和允许自己上瘾,“瘾”反而可能会消失


想要戒掉不健康的“瘾”,我们要从健康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做起。

1、挖掘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犯瘾”的时候,不妨先暂停一下。

问问自己:是什么引起了这个念头?

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情绪?

想点烧烤、炸鸡、啤酒,是真的肚子饿,还是孤单、委屈、不甘心

忍不住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是手机真的很好玩,还是想补偿白天失去的个人时间、自主感和自尊感?

无论想到什么,你都可以写下来。也许说着说着、写着写着,那些过去埋下的“病因”就出现了:

“他凭什么嫌我胖?现在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为什么弟弟有,我没有?现在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没人爱我,我就要好好爱自己!”

看清过去的创伤,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真实需求。

当你理解自己为何上瘾,或许就不会再苛责自己了

2、换一种方式“上瘾”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和欲望永远不会消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抑制,你所能做的不过是终于肯诚实地面对其中的一小部分

强行压抑内心需求,或者强行戒“瘾”,是很难的,还可能变本加厉。

不妨先允许自己释放这些被压抑的需求和欲望。

关键要在过程中,换一个方式上瘾——更正念地,去吃、看、买……

专注在当下,让脑海中那些不甘心的想法、批评自己的声音,被当下的真实感受盖过:

这块鸡爪表面是微黄色,挂了一些红油,看起来肉比较厚;放进嘴里,辣味让舌头有微微的痛感,柠檬的酸味也出现了……

当注意力集中在嘴里这口食物上、眼睛看到的画面上、想买的物品信息上,它们就可以脱离满足心理需求的属性,回归物品的本质了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瘾”的力量弱了。

我们真正想要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甚至,还有的人会尝试让自己对某些容易引起积极反馈、得到多巴胺激励的事物、行为上瘾。

比如“学习上瘾”、“跑步上瘾”、“打球上瘾”等,这些“上瘾”行为,反而越做越让人快乐。

3、多一些自我肯定

当然,除了“犯瘾”的时候,平时我们也可以多用健康的方式照顾自己,多一些肯定和鼓励自己。

“你今天比昨天早睡了5分钟诶,你真的太棒了。”

“没关系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管你变成什么样,你都是值得被爱的。”

研究发现,越是低自尊的人,越可能行为成瘾。提升自我价值感,就像打造坚固的盾牌,让“瘾”望而却步

4、心理、医学支持

当然,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成瘾”的大脑也需要帮助。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瘾”已经非常具有强迫性、不可控,甚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无法靠自己缓解。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寻求专业的诊断和帮助。

食品、手机、购物等“上瘾性”行为,本身当然不至于毁掉一个人。只是,当我们长期用不健康的方式应对内心需求,那身心必将会回馈给我们不健康的结果

比如,越吃越焦虑,越胖越抑郁,会产生了严重的自我厌恶。为了不让自己再胖下去,她尝试了催吐、吃泻药等方式,但过后还是控制不住地继续吃吃吃,已经出现病理性贪食障碍的倾向。最后在药物和心理的双重治疗下,她终于不再依赖吃来安慰自己,体重也趋于稳定。

她说:“我的好朋友和心理医生,花了很大的力气让我相信,我值得更好的。如果我再早点明白就好了。”

你也一样,值得被更好对待。

世界和我爱着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