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 “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贯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书。” 《人民日报》的文章更是将其表述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由此可见,“经典”著作对人影响之深、之重要。
怀着对“经典”的敬畏和久仰,我翻开经典国学之一的《礼记·学记》这一章,对教学活动有了相关了解,对“经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据介绍,《学记》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本专著,相传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写。全文1231字,分17章节,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
《学记》的第一章节就提出“教学为先”这一概念。“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都无不在着一强调“念终始典于学”。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学习”当做第一重要的事。反观我们当下,想来真是惭愧。我们有像古人那样做到“念终始典于学”吗?当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兴致未尽地授课时,我们有认真学习思考问题吗?诚然不少同学要么低头玩手机,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有快递信息,全然不顾讲课的老师,而出门去取快递。这些事例无一不在昭示着:学习不是第一重要的事。和古人相比,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觉得惭愧吗?
很多事情,只有你亲身经历,你才能明白个中缘由。诚如有句话说到: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如果不是有很多“过去的你”堆积,能有“现在的你”吗?由此《学记》第二章强调“教学相长”。“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有通过深入地学习,你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改正它。使“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学记》中,我对“教之所由废”深以为然。“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在此我想对“时过然后学”和“独学而无友”提出自己的想法。由于专业的需要,我们在学古代汉语这门必修课程时,老师要求我们学的课文都全文背诵。有时老师进度快,如果你上节课背书任务没有完成,两堂课下来,你得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赶上你比别人落下的那小部分,这也就是所谓的“勤苦而难成”了。至于“独学而无友”,我所庆幸的是,我虽独学,但有友,而不至于“孤陋而寡闻”。求学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没有人可以代替你的孤独。我想这份孤独,大概就是著名学者王国维老先生对人生三境界之一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描述了。虽然求学很清苦寂寞,但你可以让你的“独学”有质量。可以“独学”,与此同时,还要结交可以相互交流思想的朋友,这样不至于使自己见闻狭窄,信息单一。我们现代文学的专业课上,老师就要求我们分组交流自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赏析。当思想的火花相互摩擦碰撞,你会收获更多的真知灼见,而不再是井底之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诚如《学记》所言。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地弘扬经典国学,品味中华文化。念终始典于学,让国学经典成为一首永不过时的歌,永久地常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