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简练冷峻,他的作品大多是针砭社会时弊的。也许,有些积弊现在还有,还在吞噬着生命。
1.狂人的恐惧
从医学角度读《狂人日记》,文中的我就是个典型的被害妄想症患者,看谁都觉得要害自己的嫌疑,对人和环境都有着深深的恐惧。精神病患者有一个特征,觉得自己是没有问题的。
文中的赵家的狗,看我两眼,我也怕,赵贵翁的眼色也很怪,就是医生,也不是好人,大哥虽然关心我,一旦触犯他的利益也会凶狠起来,幻听、妄想,典型的被害妄想症状。
他的恐惧在我们眼里是可笑的,在他是真实的: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这个狂人的症状反复出现,构成了文章的主体,往下看,就出现了吃人的这个高频词汇。
人物的隐喻
我翻开历史查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李时珍的本草什么的,明明写的人肉可以煎吃;以前有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家里小妹……
所以我有被吃的恐惧。
这既是疯话也是实话,有疯狂有清醒,狂,是一种隐喻,不是我病了,是社会病了。是作者是对封建传统礼教发出的攻击。
翻着以前的旧书,发现字里行间都是吃人,大哥也给我说易子而食、割肉疗亲的故事,说明这是是合理的道德的,那么说大哥也是吃人的,家里的妹妹不见了,也许自己也吃了。
大哥隐喻传统的大家长,是维护传统的,医生是他的帮凶,我是吃人者的兄弟,我可能也在无意中吃了妹妹的肉。
我是受害者,我也在无意中做了施害者。好在我不是那种麻木的,我是明白的,没有吃过人大概只有孩子了,所以发出呐喊:救救孩子。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文章最后说救救孩子。我想跳开文章离题说说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年,经常有孩子悲剧见诸报端,这只是冰山一角,现在已经和《狂人日记》那个时代相隔了一百年,我们在阳光下,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全球大概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青少年有心理健康状况,许多人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
虽然现在生活舒适,我们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陷入心理压力。一是生理变化所感受的压力,还要面对课业,同学和家庭等方面的带来的心理变化和压力。
社会发展很快,时代对他们的挑战又很严峻,还有现在很多孩子在网络虚拟空间真假难辨,遭受暴力或者容易走偏。
这些往往是隐蔽的,难以发现,以致孩子不能够突破心理困境,陷入更长期的精神危机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或者难以恢复。
我有同学在青少年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临床、研究、著书立说一样不落,说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痛心地说任重而道远。因为有的症状隐蔽,有的家长孩子在心理上对心理精神疾病讳疾忌医,有的怕拖累了孩子学业。
治疗的疗程长,药物有反应,有人难以坚持;有的人周转各个专家门诊,治疗方案换来换去,疗效难定,不少人把轻度的拖严重的。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孩子开始有被害妄想,说同学在一起都在说他,父母只是劝慰,在家拖延。成绩跟不上了留级了,父母带着在大城市门诊转,病历一堆,众说纷纭。后来孩子没法上学了,搅得家里也不得安宁,下定决心休学住院,虽延迟毕业了几年,还是正常完成了大学学业,父母很欣慰,高兴他以后能够面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只想说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这关乎我们未来的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