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言文学习在小学阶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后继力量。
一、以“趣”为重,架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小学生学好文言文,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启蒙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地学习文言文,能更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一)编演课本剧。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活灵活现地再现课文中的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所想,将学习文言文融于表演之中,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两小儿辩日》,在讲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小儿A和小儿B,然后让二人互相辩论、对话,再现文言文内容的情境。最后,在学生集体表演的基础上,选出三组学生上讲台表演,而教师则扮演孔子,一时间,课堂充满趣味,欢声笑语不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读懂了课文,加深了理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散发了无穷的魅力。
(二)复述故事。复述不是简单的翻译课文,它需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复述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坚实的基础。统编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故事性很强,有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猴王出世》;有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有传说故事《伯牙鼓琴》;有历史故事《王戎不取道边李》;……在学生弄懂大意,熟读成诵后,开展复述故事比赛,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做到语言生动、有吸引力;情节到位,有完整性。
二、以“读”为基,感知文言之魅力。
读,是一种最有效的走进文本的方式。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三、以“法”为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就要教给学生理解文言句的方法,通过运用对照注释、扩词理解、古今对照、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有效的做到“留、换、添、移、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留”就是保留古今通用的词语及人名、地名、物名等名词。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中的“弈秋”为人名,要留下来,不解释。
“换”就是更换古今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的字词。如“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书戴嵩画牛》)的“搐”意思是“抽缩”;“股”的意思是“大腿”。像这样古今意义差异较大的字词,学生就要借助字典、注释和有关资料来理解,难度大的还需要老师讲。
“添”就是补充增添诗句中省略的成份。如“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两小儿辩日》,应在“出”的后面将省略的“去人”补上。
“移”就是调整文言句词语的先后顺序。
“连”就是按现代语法把文言句的意思连成通顺的话。
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借助工具书、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这样既能培养自学能力,又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悟性。
四、以“拓”为径,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因为小古文年代久远,文中的人、事、物、景皆已变迁。教学时,适时拓展一些资料,对学生理解小古文大有帮助。这类资料主要有“背景型资料”、“解释型资料”、“提升型资料”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环节以及资料的不同性质,教师可以选择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拓展,辅助学生阅读小古文。如《司马光》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在读准字音、读通文言句后,补充现代文《司马光砸缸》,将它与现代文《司马光》进行古今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古文生涩拗口、难读难懂及语言精练。
学完《司马光》后,学生可能会有疑问:“在那样紧张的深刻,七岁的司马光为什么表现得如此从容淡定?”老师可以补充司马光在《吕氏春秋》的故事,学生阅读后恍然大悟,原来是书籍给了司马光智慧的信心。注意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对司马光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文本的学习拓展到了另一个边界。
总之,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步骤,创造轻松、自主的课堂环境,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