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境寻真

暮色漫过山脊时,我终于望见那座隐于云雾间的古寺。石阶上覆着青苔,蜿蜒如时光的褶皱,每一步踏上去,都似在叩问岁月的门扉。檐角铜铃在风中轻晃,清音泠泠,恍若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

推开斑驳的朱漆门,檀香裹挟着古意扑面而来。大雄宝殿内,金身佛像慈悲垂目,烛火在壁画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我在蒲团上盘坐,试着让纷扰的思绪沉淀。不知过了多久,周遭的一切开始变得朦胧,唯有耳畔传来若有若无的水声,空灵清越,似精灵躲在幽林深处低吟浅唱。

循声而去,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溪流自山间奔涌而下,撞击着溪石,溅起万千银珠。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偶有落叶打着旋儿飘过,宛如流动的画卷。溪边草木葳蕤,野花肆意绽放,露珠在草叶尖闪烁,折射出七彩光芒。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利益的纷争,唯有自然最本真的模样。这便是“佛之境”吧,纯净澄澈,纤尘不染,让人的心灵得到最彻底的洗涤。

从冥想中回过神来,我漫步至寺院回廊。凭栏远眺,山下的村落正笼罩在暮色里。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田间地头,农人荷锄而归,孩子们嬉笑追逐,惊起几只归巢的倦鸟。溪边,浣衣的妇人一边捣衣,一边闲话家常,笑声随风飘散。这烟火人间,虽不似“佛之境”那般超凡脱俗,却自有一番温暖与真实。这里有劳作的艰辛,有生活的琐碎,更有平凡日子里的点滴温情。这就是“世之境”,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却也让人倍感亲切。

夜渐深,我独坐禅房,望着窗外高悬的明月,思绪万千。白天所见的“佛之境”与“世之境”在脑海中交织,而我的心,也在这两种境界的碰撞中渐渐明晰。原来,真正的修行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尘世中寻得内心的宁静;真正的超脱,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能在烟火中保持本心。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往。曾经,我汲汲于名利,在尘世的洪流中随波逐流,迷失了方向。为了所谓的成功,我终日奔波忙碌,焦虑不安。却不知,越是拼命追逐,内心越是空虚。如今,在这古寺之中,在“佛之境”与“世之境”的启示下,我终于开始叩问自己的内心,探寻那片属于自己的“心之境”。

“心之境”究竟为何?它不是避世隐居的清高,也不是随波逐流的麻木,而是一种从容与豁达,一种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它是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诱惑前坚守本心的执着。就像那潺潺的溪流,无论前路是平坦还是崎岖,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韵律;又像那绽放的烟花,即便只有刹那芳华,也要展现出最绚烂的姿态。变或不变,不过一念之间,随心而定,方得自在。

凡人修仙,修的从来不是飞升天界的神通,而是心境的升华。若能将“佛之境”的纯净、“世之境”的豁达、“心之境”的通透融为一体,即便身处尘世,也能拥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心。如此,便是凡人中的“仙人”。

我想起寺中那位扫地的老僧。他每日清晨扫落叶,傍晚诵佛经,日子平淡如水。可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淡然与从容。或许,他早已参透了这三境的真谛,在尘世中修得了一颗自在心。

离寺那日,晨雾未散,铜铃依旧叮咚作响。我回望这座给予我启示的古寺,心中满是感激。我知道,真正的修行才刚刚开始。带着“三境合一”的感悟回到尘世,我愿以平和之心面对生活的起伏,以慈悲之心对待身边的众生,以豁达之心接纳世间的不完美。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但只要心中有“三境”,便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活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