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可以说是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题,因为写作不像基础题型有确定答案,写作是形式多样的,家长们除了让孩子多读书,似乎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辅导,写作很有点道法自然,无迹可寻的味道。
不过K12机构在培训中倒是总结出很多套路,写景的套路、写人物的套路、写事的套路,我们可以来看两篇短文。
第一篇《爱唠叨的妈妈》:一张唠叨的嘴巴,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张欣慰的笑脸,组成了妈妈在我心中最难忘的画面。本篇作文获得机构老师盛赞:“名词拆分细致,修饰词丰富,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描写成功,开头夺目。”
第二篇《大妈们》:顾大妈是个胖子。她并不胖得腮帮的肉往下掉,只是腰围很粗。她并不步履蹒跚,只是走得很稳重,因为搬动她得身体并不很轻松。她面白微黄,眉毛很淡。头发稀疏,但总是梳得很整齐服帖。
两篇都是写人物的文章,第二篇用词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形容词,但哪个人物让你更印象深刻呢?当然是第二篇。第一篇虽然修饰词丰富,但读完之后人物形象在读者的脑海里是模糊的,她可以是张三、李四,可以是任何一个妈妈,辨识度太低了。而第二篇通过人物特点的细节描写,相信顾大妈出现在一群大妈中,读者也能一眼将她认出。
写作不是套路,但也有迹可循,有法可依。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就在《汪曾祺给孩子的写作课》中将他多年的写作经验总结成册,与小读者们分享。全书共分为六卷,汪老分别在抒情卷、写景卷、人物卷、记事卷、议论卷和游记卷将自己多年来创作的文章作为例文,向小读者们示范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我们来看看名家是怎么写作的吧。
01 写景,就是写人
汪曾祺先生说:“景最好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至少景与人要协调。写景,就是写人。”
就像他写的一篇《人间草木》,汪先生分别写了山丹丹、枸杞、槐花三种草木。山丹丹每长一岁就开一朵花;皮实,随意种上就能存活。看似描写的植物,其实细品,山丹丹是不是像我们任何一个普通草根百姓?顽强,不管被抛到哪种境遇都在顽强地生活。
枸杞到处都是,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草,汪先生一日散步偶遇两位离休干部夫妻在捡枸杞子,如果是为了配药和泡酒,他们应该会托人寄宁夏的上好枸杞,那么他们捡枸杞子就只是玩罢了。从描述两位离休干部夫妻的行为,其实反应了作者自己淡泊名利,在生活中寻找朴实乐趣的人生态度。
汪先生家住玉渊潭附近,玉渊潭槐花开的时候像下了一场大雪,一家养蜂人来到此处采蜜。汪先生从槐花写到养蜂人,看似是对养蜂人生活的描述,其实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人间真情。
这哪里是写人间草木,分明就在写人间百姓。
除了写景,老先生还给小读者分享了抒情文的写作方法。
02 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
很多人写抒情文结果变成了无病呻吟,要不就是太流于负面情绪。曾老指出:“抒情,不要流于感伤。一篇短篇小说,有一句抒情诗就足够了。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一样,不能多放。”
在曾老的《晚年》这篇短篇中,描述了三个老人。这三个老人随时都在楼下坐着,没有约定,彼此也不说话,但只要不是刮风下雪他们都在楼下墙根坐着,挨得很近。一段关于坐墙根儿的描写,就体现出老人暮年的孤独。后来老佟摔了一跤,骨折了,在家里躺着起不来,于是,墙根下暂时只有两个人。
全篇没有伤感的文字,却又让人深深地感到老年的孤独和生命的垂暮。让我忆起祖母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那几年也是这样,每天跟一群老奶奶静静地坐在家属楼的墙角根儿下,从早到晚。好的描写一定来源于生活,会让你情不自禁被作者想要传达的情绪所感动。
抒完情,我们来看看学生朋友们最长遇见的“写人”。
03 写人不是画像
十九世纪的小说流行摹写人物的肖像,写得很细致,但是不易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就是不传神。
曾老在他的短篇《说话押韵的人》中就为我们示范了什么叫传神。他出去办事,向一位捡粪的老人问路,老人说:“起这里一直往东,穿过一片大叶桑树。多会看见地皮通红,不远就是铁厂仓库。”说的话完全押韵。向附近的人一打听,这位老人话不多,也不爱滑稽逗乐,但说起话来就押韵,向来如此。
这样的描写是不是让你对这位捡粪老人印象非常深刻,也让他很有辨识度?
写作并不难,一是读杂书,为得是拓展知识面,为写作积累素材;二就是看别人怎么写,既然要看当然就要看作家怎么写,作家是写作方面的专家。
除了以上提到内容,其实曾老在书中还提到很多写作的小技巧和读书的技巧,相信一定会对我们的小读者甚至写作爱好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