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游需求不足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诸如此类的倡议书,以行业协会的名义发出,希望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但是,这个真的有用吗?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从一道数学题做起。
假设一个商品有1000件,每件1元,当前价格下需求只有950件,这时候厂家有两种做法,一种降价10%能够卖出原来所有的货物,那么可以获得900元。另一种是销毁50件,那么可以获得950元。如果销毁100件,由于供不应求,每件1.2元有900件需求,实际收入是1080元。
请问,如果你是厂家,你会选择哪种做法?
这个其实也就是经济危机时候最经典的那个例子: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价卖给穷人。
但是,这里面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条件,这些厂家是否具有垄断性。翻译成白话就是,作为厂家,是否能够控制市面上商品销售的总数。接下来我分类给大家解释一下:
1、厂家具有垄断的能力。
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控制市面上的商品数量,自然可以让商品从过剩到供不应求,从而提高售价,降低自己的损失。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组织欧佩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每当油价下跌的时候,他们就赶紧出来宣布减产计划。
油价暴跌之后受到联合减产的利好,价格不断上行。
2、厂家不具有垄断能力。
开头的那封倡议书能够达成的效果就很一般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硬性的约束,如果哪一家减产了,价格一旦开始上涨,其他家就会扩大生产,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利润是别人家让出来的,所以自然价格就不会大幅上涨,最多微涨,因为大家各自都心知肚明,不会减产。
从图中可以看出,行情并没有明显的涨幅,只是震荡。
在分析完上面的理论之后,我们再看看我一直关注的豆粕。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知道豆粕属于什么类型了吧?
没错,就是属于非垄断型的!
从上面的评论可以看出,即使是有大资金的死扛,大家还是看空后市的,接下来我给大家截图展示:
看到了吧,即使是大资金加持,又能怎样,还不是跌得一江春水向东流。
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当下游需求不足的时候,垄断型的厂家能够减仓制造短期供小于求,让价格上涨;非垄断型的厂家只能走降价这条路,死扛只会让同行活得更久。
但是,这里还是要再说一句,需求如果持续走弱,即使是垄断型的厂家也很难受,因为最终产能不能再下降的时候,还是必须走降价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