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17
地址:昆明 大溪地
主讲:平丹、徐娟、马贞团
哲学是什么?简而言之,关乎真理、本质、生命、道德、意义。长久以来,哲学京们不断的探讨着这些主题,却没有一家之言能够下定论,将这些问题表述得如真理般亘古不变。娜塔莉以哲学的道德标准来践行自己的生活,她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是老母亲赖以依存的女儿,是忠实于家庭的妻子和母亲,还是一个坚持学术态度的作者。于佩尔冷峻的线景和独立的气质,绝佳地诠释出娜塔莉这样一个秉持原则的理性之人。
然而,当种种中年危机接踵而至,那些造了娜塔莉的精神世界乃至生活态度的哲学却显得无能为一个乘持原则与规则的理性之入力,形而上的道理都明白,还是无法抵御现实的伤痛。
平丹从电影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事件一:丈夫出轨→ 离婚
娜塔莉的主要情绪:愤怒
原因:精神共鸣的缺失
“68学运” 是1968年5月—6月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
@事件二:爱徒法比安对她的“批判
法比安对她的“批判”
击中软肋,伤心失落
@事件三:母亲离世
@事件四:与孩子渐渐疏离
孩子长大后在情感上跟母亲不是特别亲密:
@事件五:事业受挫,教材不再出版
徐娟从娜塔莉的困境、自我的分析、自我的寻求、法国浪漫主义的全视角展开:
娜塔莉的困境:
焦虑和孤独
1、第一次哭泣 丈夫出轨
2、第二次哭泣 母亲离世
3、第三次哭泣 失去爱徒的信任
4、事业遇冷
5、孩子长大离家
自我的分析、自我的寻求:
自我认同:自尊 VS 自卑
个人价值观
爱VS恨意
嫉羡VS感恩
哀悼VS创伤
依恋模式
边界VS吞噬
勇气VS退行
真我VS假我
生本能VS死本能
边界VS吞噬
依恋的四类型模型
勇气VS 退行
嫉羡VS感恩
真我VS假我
生本能VS死本能
人格完善
法国浪漫主义:
• 浪漫主义的概念起源
• 浪漫主义的社会思潮
• 浪漫主义的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马贞团从荣格与中年危机中展开:
《将来的事》,法语原名是L'avenir,这个词不是指“将来那些可预测或安排的事”,而是指“完全无从预知的将来的一切”,就像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不可捉摸的命运。
� 荣格一、荣格理论:生命的各个阶段
• 意识的第一时期: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仅仅由认识或“知道”构成。
• 在意识的儿童时期,尚未出现问题;没有什么事物依赖主体,儿童自己仍完全依赖父母,仍被父母的精神氛围包围。
• 意识的第二时期:即自我情结已有发展的阶段,则是君主制的一员状态。
• 到青春期,随着性特征的成熟,才有了心理的诞生以及意识到与父母的不同。生理的各种变化强化了自我,以至于自我常常毫不谦虚地断定自己——“无法忍受的时期。”
• 意识的第三时期:意识的进一步的发展,意识到了分裂状态、二元状态。
� 二、曼陀罗与自性化
� 曼陀罗是自性整体的一种心理表达,而自性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总和。
�一个严厉的图案罩上这种圆形意象,可以补偿心智的失常与困惑,也就是通过建构一个连接万事万物的中兴,弥补了心智的失常与困惑。
� 荣格曼陀罗绘画的阶段
� 早期:进入秩序
� 中期:自性的形象
� 后期:中心的意义
�
� 三、我们的现状:被打乱的时间轴,年龄迷航
� 生命的早晨与生命的午后
• 生命的早晨的意义存在于:
• 个体的发展
• 对外部世界的征服
• 种群的延续
• 对子女的关爱
• 任何把生命早晨的准则或本性的目的带入生命午后的人,必须为之付出灵魂损伤的代价。
• 赚取钱财、社会成就、家庭和后代只是本性,而非文化。
• 文化在本性的目的之外。
哲学是把人从感性变成理性的知识,哲学总是高尚而无懈可击,本片是以哲学,阐述生活中的琐碎,给观众加以展现和深究。
【关于自由】
-在车上,Fabien唱着动人民谣:Deep peace of the gentle night to you,Moon and stars pour their healing light on you.
-娜塔莉眼含希望与泪,感慨到:我丈夫要跟别人在一起,儿女已长成,母亲已离世,我终于是自由的人了。
-我会忍不住,突然就流泪,在公车上,看到前任与情人,却又嗤之以鼻笑出声。
-我会忍不住,突然就流泪,跟牧师说着,是我母亲,坚持要我读书,我很感谢她。
影片之中,拍娜塔莉行走的镜头特别多,前半部分多为家庭奔走,会跑起来,后面真的自由了,表情坦然,行走如流水。
【心怀希望】
某人曾说,喜欢巴黎女人的高贵典雅与温柔,
但在这部片里,还有巴黎女人的知性、独立与深刻。
-娜塔莉呼唤潘多拉,抱着夜归的猫亲亲脸的时候,真的是好温柔。
-娜塔莉有自己的笃定与坚韧,未见张扬和歇斯底里,不卑不亢、任雨打风吹、她都能够应对自如。
“我们期盼着未来,如果幸福未曾到来,我们仍然要心怀希望,依旧保持我们的激情与梦想,这样的状态就足够了,这种状态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替代现实的愉悦感,或许会更好。”
人生就是这样在舆论中不断前行。所以,娜塔莉最后的释然来自于她在课上和学生分享这样一段间阐释——人们对于得到的东西远没有对期望的来得开心,只有在没得到之前才会觉得快乐。“读书解决不了肉体的伤痛,哪怕哲学也无法疗愈心灵的痛楚。然而,书,即识和人类经验的结晶却足以充当抚慰伤痛的缓释剂,让注定孤独的灵速在受伤之后借以自救。影片中出现了很多书箱,娜塔莉几乎书不离手,似乎也提现了这样一个舆论。
最后,娜塔莉的释然还来自新生命的降临。影片末尾,温额的圣诞晚餐,作为扭母的塔莉楼抱着几平书不离手,似乎也体现了这样一个论孙子轻柔吟唱,镜头緩缓离开片尾曲《 Unchained melody》悠悠响起。相信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定认同汉娜阿伦特生命作为至善的论断。孤独的个体还是要回归生命所组成的情感共同体,方温存收起能寻到片刻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