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Day88·他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1)】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4月30日。
一、原文:
P228
超越自己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以柳比歇夫为例来判断,不仅在紧急的情况下,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人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来工作。
对于人的潜力,研究得还很不够。
我考虑这一个问题和考虑自己的一生,还是第一次。我力求从第三者的立场来考虑自己,把我作为本书读者来考虑,因为这样好像显得轻松一点。
作者深信,人们将来不会理解为什么20世纪末的人这么不善于生活,这么不善于使用自己的机体,甚至还不如自己的祖先。
随着对柳比歇夫文档的研究不断深入,作者情不自禁地回顾了自己——结果深信,他几乎以“低于自己”一倍的效率在生活。这是可悲的,但是作者至今还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感到满意。
其他方面且不谈,在繁忙这一点上,作者这一代人也好,较年轻的几代人也好,都并未顾惜自己。白天上工厂,晚上上大学;他们又是函授生,又是夜校学生,又是校外考生 59 ;他们勤勤恳恳、毫无保留地使出自己浑身的劲头。
但只要作者不带任何情绪对比一下事实,那他就能看得很清楚,柳比歇夫在这同样的50年中,比作者多读了多少书,多去了多少次剧场,多听了多少场音乐,多写了多少东西,多干了多少事。与此同时,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要比作者理解的好得多,领悟的深得多。
在这一意义上,完全可以把加缪 60 的“生活就是透辟地理解”这句话应用到柳比歇夫身上。
二、我的阅读日志: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考虑自己,把自己作为读者来考虑,这样的写作手法很新颖。
柳比歇夫 Vs 作者格拉宁
柳比歇夫:(1)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来工作;(2)加缪的“生活就是透彻的理解”可用在柳翁身上,保留足够的时间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日常生活制度。让自己保持长期高效。
作者格拉宁:作者在对自己工作能力感到满意的情况下,通过与柳翁的对比,发现自己几乎以“低于自己”一倍的效率在生活,这就导致同样的时间,柳翁比做着读的书更多,做的事更多,写的东西更多,甚至娱乐时间也更多,正因这些记录,看待事物也比作者要深的多。
给我的启发:当我们处于低谷,想要蹉跎岁月时,不妨想想10年,甚至20年之后的场景,读的书摞起来可以到达房顶Vs读的书寥寥;在众多公共场合,传播知识,传播正能量 Vs 躺在沙发上,看着无聊的电视,内心充满焦虑和懊悔。。。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为什么人们能够承受生活中的苦,却不愿承受学习的苦,原因是,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承受,而生活的苦,你躺着他就来了。如果人生,注定受苦,而主动去承受,换来的可能是愉悦感和成就感;被动等待,换来的将是一事无成。那聪明的你会选择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