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罗胖得到上的“逻辑思维”专栏里“大有大的好处”这一篇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家大型餐饮集团的老板最在意的是厨房的干净。干净到什么程度呢?后厨,不仅是地上,连灶台上,一滴油都不能有。这不是因为这个老板有洁癖,而是他刻意营造的一种工作体验。真是因为这么干净,就让他的大厨不流失。他们长期在这么干净的环境里工作,即使有人高薪挖他们走,过不了多久,他们又加在来了。因为他们受不了另的餐馆后厨那个脏。但是,干净这个事,就是长久积累起来的一套非常复杂的知识,它不仅是成文的操作手册,它也是很多细小的创新的结果,它还是一种后厨文化,必须是这些人在一起才能达到的。其他企业即使原样照抄他的卫生管理手册也没有用,挖走他的后厨管理人员也没有用,时间一长,他们还是脏。
罗胖在这篇文章里对这个案例的解读是"大企业本身,才是有些知识的最好储存场所。”
但我由此想到一些另外相似的案例。因为这家老板特地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导致他的大厨对这样的环境产生了依赖性,以至于出去以后居然适应不了别的不好的环境。这是好的一方面。
但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里,在监狱图书馆里工作了50年的布鲁斯在获得假释后,因为不适应现代的生活环境,最终自杀的结局,同样是一种对环境的依赖性。里面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用来诠释这种事件的发生,令我非常印象深刻: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这同样是环境营造带来的结果,但却是不好的一面。
我最近在得到APP”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上听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非常有控制欲的企业老总,平时在生活中照顾女朋友时,非常的细致周到。特别是在出去旅行时,能安排的既有趣又能讨女朋友欢心,什么都考虑到了。女朋友根本一点不用动脑子,觉得自己很是幸福。这样两人相处了一年,有一次两人闹别扭,女朋友一生气就打包搬出去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又灰溜溜的回来了。原因是根本无法适应没人帮她安排好一切事情的生活。可是这位老总放话了:下次再这样,就分手。结果过了几个月,女朋友忘了此事,又一次打包搬出去了。等她这样再回来时,发现自己的所有东西全部被打包好,老总正准备等她回来分手。无论她如何恳求,都无济于事,对她的打击非常大。
这同样也是由那位老总一手营造了这样一种让女朋友产生依赖的环境,而女朋友深陷其中,最后难以自拔。
这些事例,让我不得不反思,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让我深陷其中的一些环境或一些人,哪些是相对好的环境营造,而哪一些又是不好的环境营造。自己对其中的依赖程度有多高?
这正如佛家所说的执念,我们对于一种环境或某些人的依赖和执着,会导致我们由此产生的诸多烦恼,从而患得患失,深陷其中。
而破除这种执念的唯一方法,除了提升你对事对人的认知,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