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爱丽丝漫游仙境》和《守岁白驹》。
001、为何要读
当时选择这两本书的时候是觉得自己的读书面太窄,想要多了解一些各个方面各种年代的著作。
经常听不同年龄的人提到爱丽丝和红方王后,家里也有不少童话寓言,但不知为何,从未产生要一睹为快的欲望,我觉得这个或许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对于郭敬明、韩寒等80后红极一时的作家们,在几年前看了一本韩寒的《三重门》之后,几乎就再也没有想要阅读过他们的新著作了,固执地认为代沟太大,读不懂他们;但同时却很喜欢网络小说,总是很敬佩这些网络小说的作者,比如林家成、贼道三痴等。我知道这是一种内心狭隘的固执与偏见,所以也早就有心想纠正一下。
002、读出了什么
1、爱丽丝读了六章50页,直接的感觉就的一位充满慈爱目光的粑粑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粑粑一边讲一边回忆着自己的童年,还一边宠溺的观察着自己宝宝的反应,因为过度珍惜而那么小心翼翼。
因为粑粑在讲故事的时候经常会冒出顺便教育孩子,给孩子灌输道理和安全知识的念头,所以我没有看出来作者是如何通过故事和角色来影射社会的,我只看到了满满的、甜蜜的溢出心田的爱。
当然,宝贝快要睡着的时候,粑粑放低声音,也会引发自己对人生的哲思,所以他边思索边讲出了爱丽丝与柴郡猫的对话:
你能不能告诉我,要从这儿出去,应该走哪条路?
那多半要看你想去哪儿?
去哪儿我都不太在乎----
那你走哪条路都没关系。
只要能去一个什么地方就行。
啊,只要走的时间够长,你准能去一个什么地方。
人生不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好像也是这样。
2、喜欢“守岁白驹”这四个字,与封面的插图也很配,一匹孤零零的白马在无尽的原野中静静守候,等待谁的时光一路走到尽头。
这本书读了35页三篇散文。虽然现代化的散文气息扑面而来,有的地方有些矫揉造作,甚至有些地方并不连贯,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敏锐聪慧的,感情是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也是质朴流畅的,所以每篇散文的内容也是很充实的。
这三篇中最喜欢的是《七日左右》这篇。无论场景展示还是心理描写,几乎是无可挑剔。所以最好的文章一定是注入了真实情感才能完成的。
“伟人说:‘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握。’这话没错。可在我双手掌握命运的同时它们又是被别人的双手所掌握着。”
人生不正是一直都要处在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纠结之中吗,可没有多少人是能把这体会明明白白的表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