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端午,都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节日。
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
祭奠屈原还是伍子胥?
……
近两年最著名的问题莫过于:祝词是“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
而对于我来说,端午是一个节日,吃妈妈包的粽子,那是母爱的味道;佩戴香囊,闻着淡淡的药草香,心下安定。
更是一个难得假期,回老家陪老人孩子,重温童年的种种。端午节那天中午,吃完妈妈做的饭菜就困的不行,听着布谷鸟的叫声,躺在热热的炕头上睡着了,半个小时无梦。被孩子唤醒,看见爸爸妈妈已经睡午觉了,便带着走到田野里。
四周是一望无际金黄的麦田,没有人,大概都在家里睡午觉吧。孩子一路上喊着无聊,看见下雨过后的泥坑来了精神,说是小猪佩奇跳的泥坑。我信手从旁边麦田拔了一颗带点绿头未完全成熟的麦穗,扒开吃。孩子很好奇,这也能吃?我说当然能,妈妈小时候经常吃。然后他也开始模仿我,扒麦穗吃。
孩子在旁边一蹦一跳,一会妈妈快看有个像直升机的昆虫,妈妈那里有红色的蜻蜓,妈妈你小时候看见黑瞎子的树林是那片树林吗?我们去看看吧……玩的不亦乐乎!
我跟着孩子的脚步,太阳有些晒,晒得我有点懵,脑海里浮现出童年玩耍的场景,单纯的快乐,没有烦扰。
想起李老师讲的关于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以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这些经验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所以记忆不像感知觉那样反映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同时记忆是基于当下的一种建构,不是真实的,而是当事人对于过去的一种陈述。基于记忆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植入美好记忆的方式去帮助别人,获得积极正向的力量。
今天吃到妈妈包的粽子,做的麦香味的馒头,睡在热热的炕头上,带孩子在麦田里撒欢,唤起了我对于童年时光的记忆。这些留在我脑中的快乐记忆被唤醒,又让我从中获得积极正向的力量,这一刻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不见了,唯有阳光。
也许今天的这一段美好时光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被唤醒。珍惜当下每一个美好的时刻,它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金黄的麦田,麦香味的馒头
布谷鸟的叫声,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野草
这是记忆中童年的样子
回到那个场景中,是最好的疗愈方式
无处不箱庭
—2019.6.7 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