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各种地方都能看到这句话:岁月静好。不知道张爱玲当年写出这句话时,是否会意识到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的人们,如此热衷于它。
在曾经满是年少的时光里,我也喜欢这句话。把它写在上课无聊时的笔记本上,写在送给恋人的贺卡里,如此云云,一腔文艺少女的心意。或许正好印证着那句“少女情怀总是诗”。如今想来,也已经好几年有余。
这几年,奔波于工作中,也时常被职场上的纠缠所羁绊。已经有很久没有体会到岁月静好是何意味。无休止的电话铃声会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响起,它们搅扰着难能可贵的片刻安宁。
放在案头的一本书,是今年4月买的。当时它刚出版,在圈里引起不小反响。买书自然是欣喜的,买完后心情却有些沉重——好厚的一本书,得看到猴年马月!
当时的担忧用了八个月时间来佐证。的确,对于一个每天忙到眼睛酸涩的人来说,51万字的容量有些大。但不得不承认,书是本难能可贵的好书,我不忍辜负。
所幸利用一拖再拖不能再拖的年假时间,老老实实、安安静静的读完了。作为一本讲述印象派绘画的纪传体小说,我被作者的文笔和才思折服着。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在他的笔下,历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坚持。尤其对于毕沙罗,以前从未细究过,在这本书里,却有了近乎灵魂般的记述。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生命的巧合,看似偶然,又仿佛实属必然。就在上个周末,跟马小跳去798闲逛,在尤伦斯艺术品商店,我惊讶于一本毕沙罗的画册。毕竟,尤伦斯之前并没有把他摆在那么醒目的位置。的确,毕沙罗的画是动人的,他对自然的描画,比莫奈真实,比梵高优雅。
我陶醉在画册里,同时又有很多惭愧与内疚。这么多年,从未对毕沙罗投射过关注,也未能给自己的学生传授他对艺术和自然穷尽一生的热爱和追索。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时,心绪略复杂。于是我又打开了最后一页,默读良久。
我不想去描述自己的心潮澎湃,也不想过多去分享一个绘画流派在创作上带给我的启示。毕竟,世上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种感受。过度的贩卖自己的见解,就像感情泛滥的中年怨妇般,惹人嫌弃,避之不及。
此次此刻,我只是站在窗边。看着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淹没在夜幕下的霓虹,心里多了些许宁静。我开始梳理自己的人生。
30岁,放到以前,那是一个想着都可怕的年纪。毕竟曾经在一次葬礼上,当别人问及我多大,爷爷说我12岁的时候,我被深深刺伤了。那个时候,我感觉12岁简直就是个老到快要崩溃的年龄。而现在,匆匆数年,早已不是12岁所能承载的了。
我开始对流逝的时光产生了一丝恐惧。我静静的梳理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开始测算自己还能活多久。我对着自己的影子,审视这些年。
整个求学生涯,我一门心思的往前冲。毕业,像无数人一样开始了在异乡艰难的生存。没有亲人,我必须学会独自面对一切。
仔细数来,我已经在这个城市待了12年。没有人见过我曾经感受到的孤独与愤怒,失望与无助,也没有人会知晓我曾经在寒风里思考过什么。在这个满是浮躁与喧嚣的都市,每个人都在忙于奔命,谁会去管你。
于是,你的悲喜只是你的。我渐渐学会了平和。所幸,这么多年里,有那么几双温暖的手,曾经或一直支持着我。我应该感恩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就像曾经的老胡说给我的一样:那些你生命中出现的人,都是必然会出现的。
现在的我,站在2017年的岁末。再有两天,又是新的一年。回望自己这几年,付出与获得,失去与拥有。谁又能算得清楚。
年龄的增长除了让你不得不承认生命的规律外,到底有什么好处?或许,它让你越来越明白,越来越看得清楚:你是谁,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这是智商所不能及的,唯有经历。而我始终觉得,老潘说的对:孤独终究是生命的本质。
如果要给这些文字一个总结,那就算读《渴望风流》有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