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觉,娱乐热榜,新闻热榜,鸡汤热榜 ,每天都在席卷我们。
这也不能错过,那也不能错过,我们每天都在信息流里翻滚,再翻滚。最可怕的是,大多数人不过筛,全部都照单全收。
在别人的浅思考里,你我被塞上了奶嘴,大脑逐渐偏向于直线思维,在娱乐至死中失去主观判断力,变成言听计从大众意见的傀儡、温水里煮着的青蛙,被人当枪使时还沾沾自喜……
我们的大脑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你越思考,脑活力越好,越不动脑,越会生锈。
如果我们会深度思考,就不会在“过热”的信息里产生熵增。
深度思考是看透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做出正确决定的思维能力。
它遵循精要主义,抓住主要矛盾点,替人披荆斩棘,不断的挖掘事物的底层逻辑,用大道至简的方式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
《深度思考》的作者萧亮以深度思考为核心,提出了“六步养成法”:分别是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和反馈。系统地阐述了拨开云雾见本质的思考方法,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帮助读者深层次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深度思考养成的第一步就是定义对自己有用的20%的信息,剔除无用的80%的部分,在断舍离路上,抓住“核心”进行选择。
我们的大脑习惯了“填充”,哪怕是毫无意义的垃圾思维。所以从中抽离,清除思考的障碍显得特别重要。
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步,就可以抹掉旧的思路,跳出常规的思维习惯,建立一条全新的路径。
有的路径是对的,有的路径是错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辨别。
分解与剔除无关信息,厘清问题的主线是第一步,然后去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建立一条最直接的路径。
辨别了之后,要学会筛选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你深层次的进化,你每天在为此思考并且付出的东西,就是筛选“想要”的,称量“所值”的,其他的都靠边站。
做设计之前,要先决策。决策不是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是做出最接近正确的决定,用理性的思考和明智的选择达成目标,就不会有东西榔头西一棒子的茫然感。
最后要用结果来修正思考的偏差,努力的去接受反馈回来的目光。不管是好的坏的,我们都要去复盘,并且就其中的薄弱点进行深度思考和跟踪计划。
书中有一个n-WHY分析法,我们可以借鉴:对一个问题连续以n个“为什么”来追问,可以更接近真相。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深度思想有两种大方向,一种叫上推式思考,一种叫下推式思考。
上推式思考⼜叫做原因链条法,原因链条法要求⼤家,⼀定要问为什么,问到不能再问为什么,追究出事情的根本原因,然后再下结论。
下推式思考就是假设,我们假设这件事情按照预设的情况发生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连锁反应。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我们做的决定是不是满足我们的预期要求。
深度思考能⼒⾮常重要,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观点的时候,你才跟这个世界产⽣了联系。这是我最近听到的⼀句很棒的话:你⾛向世界的捷径,就是拥有⾃⼰的观点。
最后,作者分享了深度思考的100个方法,我们可以对照着自己去查漏补缺,一步步的刻意练习,用动态思考的模式把自己变成一个深度思考者。
动态思考的模式为:搜集新的资料—制订新的方案—执行方案并获得反馈—调整新方案。
作者说:经历一系列的动态调整后,我们的思考与正确结论的差距就会不断缩小,对客观的人、事物的了解就能加深,决策也将更为有效。
如果你觉得难,不妨把下面的10个浓缩方法记好,它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深度思考能力超强的人。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多自我提问。
2、关注细节,发现变化,提升洞察力。
3、避免无脑式输入,筛选高质量通道。
4、善用批判性思维,勇于质疑,洞察真伪。
5、多思考,多比照,分析动机和目的。
6、学会演绎推理,提升趋势预判能力。
7、兼听则明,多角度多渠道验证结果。
8、凡事多想一步,不要轻易被带节奏。
9、丰富自身知识面,提升思维和眼界。
10、归纳总结和反思,每天输出式写作。
愿你不盲目跟风, 不随心所欲,用深度思考体系和大量动态实践,做一个“人至践则无敌”的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