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留在大城市?
小密圈里有人推荐去看一下奇葩说的其中一集,讨论的是“奋斗城市污染严重走吗?”
节目的最后,徐静蕾表达了自己的观念,如果单纯为了奋斗,就不要留在这里。
的确,生活的意义来自你内心的平静。
如果内心有一种对于未知的探索欲和无限的求知欲,那这种不确定感可以让你觉得很爽很刺激,留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也未尝不可。
而一个追求安逸的人,生活在平静的三四线城市,不是更适合么?
选择长期居住的城市,难道最重要的前提不是你觉得呆着舒服么?
而为什么很多人选择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仅仅是为了“奋斗”二字?
我们的价值观出了什么问题?
以前读书的时候,家长总是这样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学校,这样就是成功了。
好多年以后又告诉我们: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买套房子,结婚生子,这样最好了!
而现在呢,身边有那么多人不停地告诉你:你要赚很多的钱,这样你的人生就完整了。
以前的消费经济通过媒体占领大众的心智,鼓吹品牌和时尚,让不少人掉进了盲目消费的坑。
而现在的媒体里,公众号里,动不动就是没有钱你会幸福么,同时在推各种的免费的付费的课程,让你去埋头苦学。
老罗说的所谓的全民总时间的概念,本质就是商人不再直接夺取你兜里的钱,而是你的时间,当大量的内容内容占据了你的注意力,那按照互联网的赚钱逻辑,就是商业成功的一半。
反观生活在一线城市的我们,常常处在一种焦虑中:我要是没有别人学得多,我会不会就有一天被这个时代错过,被年轻人追赶,没有钱的生活最后老无所依...
而你绝望地看到,身边真的有人可以一年读上365本书,讲了好多门课,出了好几本书,最终达到了财富自由;好生羡慕,但自己的书架上还有108本书没有看,这时候就感到越来越紧张。
物质的消费已经无法让我们感到安全,于是我们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考各种证书,上各种直播课程。
这是不是让知识商人们赚钱赚到手软?
于是乎,一部分聪明的人不甘于被收割,立志去收割别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奋斗?
我们奋斗着,给国家创造着令人难以置信的GDP,咬牙买了学区房,抚育下一代,来自于我们有一个基本一致的价值观,那就是要活得“体面”。
在那期节目里,马东说:“奋斗”二字往往就是对苟且的包装。我们对自己缺乏最深度的探究,我们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的不安全感是否让我们做了很多不得已的选择?
商人们以前强取豪夺的是工人们的劳动力,现在不动声色地占据着普通原本属于家人/朋友/爱人的美好时刻,让人们用一种假性的奋斗来获取一种安全感。
整日暴露在商业中的普通人,因为外界的声音太大,早已经压过了自己的内心。过上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通往幸福之路”。
我们又何来的自由意志?
做一个忠于自己内心的人
找到真正的自己,远比你的盲目奋斗,更能让你心安。
正像乔布斯在斯坦福的那次演讲中所说到的: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最后,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