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学者说道:“人缘是人性选择和外在行为的结合体现物,你的人缘怎样,反映了你的外在行为怎样。”
社会是群居的社会,人也就是群居的生物。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相互沟通,互相联系,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你今天上班和同事共事,就像你下班后和朋友外出小酌几杯,就像你偶然和一些客户结识,成为了合作伙伴。这些事儿,都是人性行为与人缘相结合的体现。
在很多人看来,自己想要有好的人缘,就必须去广交朋友,无论遇到谁,都跟他打好交道。
这样的做法,真的是拥有“好人缘”的做法吗?说实话,如果按照“多多益善”的理念去交友,那么混到最后,茫然吃亏的人,依旧是自己。
每个人的心灵空间是有限的,有个人的感情也是有限的,所以说每个人的人缘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做到和所有人交朋友,但却可以做到让一部分人满意。
所以说,如何做“有人缘”的事儿,这是有讲究的,而并非是一股脑去做的。这几件“败坏人缘”的事儿,也许是你混到最后,一无所有的根源。
过分“讨好”别人,活得特别“卑微”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讨好型人格”。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他们无论遇到谁,第一时间不是说和别人平等交往,而是要讨好别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舔”。
遇到上司,你去“舔”,这是无可厚非的。遇到比你强的人,你去“舔”,这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当你面对你的客户时,当你面对你的同事时,难道你还要选择去“讨好”他们吗?难道你还要选择去无底线地“舔”他们吗?
说实话,你越是卑微,别人越是看不起你。因为每个人,他们都只会尊敬有本事的人,而正眼也不会看“卑微”的人一眼。
所以说,最后失去好人缘的人,往往是这些只会讨好,而没有任何原则的人。
说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社会上,在职场中,其实人们最为看重的,并非你说了多少,而只看重你有多大的能力,干了多少事儿。
为何这么说呢?就像你在职场中,你的职责,就是为单位赚取相对应的利润,为它去干实事儿,而不是耍嘴皮子卖乖。
就像你在社交场上,别人想和你交朋友,其实人们所看重的,都并非是所谓的真感情,而是你身上的资源和利益。
曾有一位朋友,他是某公司的部门主管。那个时候,他身边的朋友特别多,而且人脉客户资源也特别丰富。
但是,当他的单位破产之后,他也就失业了。不管他做什么,说什么,以往的那些人脉朋友,都离他而去。
最后,他感慨,在这个社会,你想有好的人脉,光靠说好话,去奉承别人,这是行不通的。真正的人脉,是你靠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源职位换来的。
得罪人多,称呼人少
曾有人说:“人与人交往,最为困难的地方,并非是你说了什么,付出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得罪了别人。”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是时有发生的。当你今天上班的时候,不小心戳破了同事的谎言。你原以为这是很小的事儿,可在别人看来,这是很没面子的事儿。
有句俚语说得很好,得罪人多,称呼人少。
为何你的人缘会差?有很大的可能,就是因为你容易得罪别人。这里的得罪,有可能是口头上的得罪,有可能是行为上的得罪,更有可能是日常矛盾的得罪。
可不管是什么得罪,如果你想维持现状,或者说维持平衡的人际关系状态,那么不妨学会做人低调点,沉默点,别让矛盾激发。
因为一只手掌,那是拍不响的。只要你不拍,那么矛盾就不会过分滋长。
盲目合群,不懂得权衡利弊
人有一个天性,那就是喜欢“合群”。
从人刚生下来,到七八十岁逐渐老去,人这辈子,不是在“合群”的路上,就是在“合群”的途中。
一个学生,他有可能为了不想被排挤,从而与一些“孩子王”合群。
一个职员,他有可能不想得罪同事,不想被孤立,所以硬着头皮去合群。
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合群,我们都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的盲目合群,最后的效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所谓“三观不同,不必强融。”如果你和他们的三观相近,有可能你的合群,就是你事业与人缘逐渐变好的机遇。
相反,如果你和他们没有相似的三观,甚至双方的三观还在打架,那么你的合群,就是在给自己树立潜在的对手。
要知道,一个三观不合群的人,哪管他外在的行为再合群,到最后,只会是被人针对,被人排挤,送羊入虎口,成为了角落中的一员。
之所以你会败坏人缘,也许和你的不主动有关,更有可能是和你的“盲目”举动有关。好人缘,靠的不仅是行动,更是方法和技巧。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