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要名,还是要实,that is not a question!

一定会有说庄子两者都不要!

或者有说庄子都隐士了,要的肯定是名,不是实。

若是有认为以上猜中各位心中所想的话,这里只能抱歉说一句“不过尔尔”了。

《道德经》: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笔者今在此大言不惭,庄子取其实而不取其名

寓言一: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泉水干涸,鱼困于陆,相吐以湿,相濡以沫。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然如之奈何?

其终,不过皆见于枯鱼之肆!

世人皆感其情比金坚,死生同状,待见之于枯鱼之肆,不知作何慨!

庄子的神来之笔:不如相忘于江湖。峰回路转,是由死向生!

泉者,道也,比喻人之境遇,所处环境。

江湖,道也,比之泉者,大道也。

在一个物资枯竭的小地方,与其困死,不如各自外出寻求大变化,大造化,仍有机会各自安好,即使今生不再相见相知,又何妨!

人人皆道相濡以沫之名,却不知此间的苦苦挣扎求存,最终仍不免一死,不如相互放过,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

庄子之求实,求生者也!

故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庄子之知鱼之乐邪可知矣。

寓言二:庄拒楚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夫子!”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外篇 秋水】

楚之神龟,名闻天下耳,贵而藏之。

楚之相,尊位矣,贵而困之。

龟且欲生而曳尾于途中,而况庄子乎!

尊位,虚名而已,其实,困于朝堂而不得脱。

庄子之求实,逍遥于江湖也。

寓言三:尧让天下于许由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实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求名,还是求实?

当前有两种理解,区分方式主要源于对原文的一字理解。“名者,實之賓也。吾将为實乎?”当前比较主流的思想认为此字应由賓改为實。一是二字形近,故可能为后人笔误;二是因为前文已经出现过一次“吾将为名乎?”,而宾者,则实为名之代称,故后文若仍为宾,则语音重复。

郭象:“若以外臣代乎内主,斯有为君之名而无任君之实也。”

成玄英:“实以生,名从实起,实则是内是主,名便是外是宾。舍主取宾,丧内求外,既非隐者所尚,故云吾将为宾也。”

释德清:“名自实有,今我无实而有名,是我全无实德而专尚名而处宾,吾岂处宾不务实之人乎?”

以上三者都是在原文为“宾”时对于原文的理解,而清俞樾、今人张远山、杨广学皆以“宾”为“实”,字虽不同,而对原文的整体解释却是基本一致的。

即名为虚名,实为实利。故实是由外而来的,是天下。

王叔珉:“‘吾将为宾乎?’所以增强‘吾将为名乎?’之意,文不嫌复,宾不必为实之误。”

《列子 杨朱》:“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实者,固非名之所与也。”

王景琳、徐匋《庄子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人应该弃名而求实。”;“许由所说的‘名’指的君主之位、君主之名,而许由眼中的‘实’应该就是他‘偃蹇箕山,逍遥颍水’的生活。”

 正如王叔珉所言,宾实为名之加强;且王景琳、徐匋二人对于“实”的解释更贴合上下文之意。这“实”应是许由所追求的毫无束缚的自然生活,是不为世俗所累的自由心境,而不应是天下,是治理天下所带来的虚名或者实利。

许由既是高德隐士,心中自当不存天下,又从何会言“实”,言利,言天下呢?后文鹪鹩之一枝,鼹鼠之满腹不正是许由之自比吗?许由之实仅是区区一席卧榻,一餐饱食。

庄子之求名,还是求实,不言自明。

庄子之实,不是实利,不是天下,不是外物;

庄子之实,是逍遥于江湖,是仿徨于无何有之乡,是寝卧于广莫之野;

庄子之实,是圣人无名。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