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則得】
[明] 天道祐謙,神明託虛。故老子之用在少(釋氏之用在無),如人欲酒食肉,取少棄多,從簡守易,則得康樂反多也。
[悟] 夫天下之至少,一也,即道一而已。一之用,在乎不爭,而能曲人之所不能曲者,以為曲,則得全矣。此猶直不如枉,盈不如窪,新不如敝。故聖人棄智絕學,專心於一,得一而無不得,是多之惑,不如少之得,則少亦天下之至多也。
一之體,在於簡易,簡則易行,易行則易知。天下之勢,一人可以令百人,而兩人不可以令一人,故道不欲多,多則雜,雜則擾,擾則憂,憂則迷,迷則執,固執則不可救矣。是以聖人不務多而務少,反於道有得,故曰:少則得。
【多則惑】
[明] 古之建言多矣,今之資訊益濫,世人眩乎多知、多見、於道轉失,比如路多岐而亡羊,學多方而喪道,役多則亡命,多指則亂視,多言則亂聽,人昧於道而貪多,一如酒肉多而不知飽,必致吐穢而傷身。
[悟] 老子既言少則得,何復言多則惑哉?良以天下之為方術者,衆口雜說,言愈多而敝愈窮,道愈遠,其偶得一察焉,以自多而曰仁智,此未覩天地聖人之全,為多則惑也。特申此語,以應希言自然,抱一而行,不言而教,多言數窮之意。
——曲全之性不可窮,枉直之神不可測,窪盈之心不可盡,敝新之變不可勝。四者之本,在以性窮性,而根在以神測神,故惟少則得本,多則惑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