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才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时年34岁。
汉水一战,曹军大败于蜀军,退守阳平关,又被张飞夺去粮草,收兵至斜谷口扎营。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据守;欲要收兵,又恐被蜀兵耻笑。正逢庖官进奉鸡汤,曹操遂将夜间口号定为“鸡肋”。杨修知曹操犹疑间有退兵之意,不但自己收拾行装,而且引得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大怒,以扰乱军心之名杀了杨修,将其首级号令于辕门之外。
曹操也是爱才之人,为何此时却要对杨修痛下杀手?事实上,“鸡肋”事件不过是个借口而已,曹操心中杀杨修的种子早已种下。
杨修出身簪缨之家,曾祖杨震以清廉闻名,拒受贿赂,曾留下“四知”的美谈。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后担任曹操主簿(秘书) 。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修之学问才干,可见一斑。
曹操何以对杨修产生不满的呢?《三国演义》一言以蔽之:“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首先是“活字迷”事件。曹操于新修花园门上书一“活”字,人皆不晓其意,唯杨修道破门内添活,是丞相嫌园门太阔。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其次是“一合酥”事件,杨修识破曹操之意,与众分吃了这一盒酥。书中写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曹操不是心疼这一盒食品,他对杨修的嫌恶一方面来自对其才能的妒忌,更多的则来自杨修这种自作聪明、目无尊长的放旷行为。让曹操更加嫌恶的还有杨修“揭穿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书中写“操闻而愈恶之”。“愈恶”就是更加讨厌、更加嫌恶。试想,曹操虚伪的面具被杨修生生摘下,他岂能不恼羞成怒,痛恨杨修?
然而,这三个事件还不足以使曹操对杨修起杀心,因为曹操虽然心忌其才,恨其所为,但心中还是爱怜杨修之才的。真正触动曹操忍耐底线的是杨修在世子争夺战中的所作所为。
在曹操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争夺战中,杨修辅佐曹植,贾诩辅佐曹丕。曹操对曹植向来十分喜爱,有意要将世子之位传给他。曹丕没有曹植那样的文采,表现的也不是那么出色,但他办事用心并得力,在贾诩的扶助下事事都令曹操满意。曹操心中的天平开始向曹丕倾斜。
在杨修和贾诩分别辅佐曹植曹丕的过程中,贾诩非常小心谨慎,所有密谋都是暗中进行的。反观杨修,他参与的“密告曹丕”事件、“教植杀门吏”事件、“替植作答教”事件,均行事高调,曹操知晓后不仅对儿子曹植不甚喜欢,更是对杨修参与世子之争大为恼怒,这是曹操容忍的底线,也是任何帝王都无法容忍的大忌。
关于杨修之死,后人曾这样感叹:“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杨修因才得名,因才送命。然而才华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谁人不想拥有?拥有才华是一种幸运,恰切地、合乎时宜地发挥自身的才华则需要一种智慧。杨修之才是一种小聪明而不是一种大智慧。小聪明的人知识广博、反应敏捷,处处行事张扬,唯恐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聪明。而真正的大智慧表现在对人和事有准确明晰的判断,当聪明时聪明,当傻时则就装傻,看破不说破,所谓“大智若愚”也。
临死之前,杨修这样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杨修确实是有才的,他看穿了曹操那么多次,当然也看得穿曹操早就对自己不满,暗藏杀心,他之所以行事还是那么毫无顾忌,更多的是个性使然。性格决定命运,此话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