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王弼本)
一个三岁的孩子,笨拙的在铺开的白纸上涂鸦了一番——整张纸被涂成了灰色。在一旁擦着桌子的妈妈瞟了一眼,对孩子说到:“你这是在浪费吖。”孩子看着妈妈,奶声奶气的认真的说到:“妈妈,我画的是雾霾。”妈妈怔住了。
大人眼里,一张乌七八黑的毫无审美价值的涂鸦,在孩子眼里,却是雾霾。
这就是孩子的世界。这就是大人的世界。
处在蒙昧时期的婴儿,看到的世界是无色的——没有知识的预设,没有价值的判断,没有经验的分判,身边的所有事物都是同一的。没有美丑,没有相较,没有物欲,没有名利,只有哭和笑。
就是这样一份纯净的心灵,在时间的长河中,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知识的不断学习,渐渐产生了分判心——对周围的一切有了自我的判断和认识。于是,我们定义了丑和美,有和无,前和后……
所以说,大自然是永恒的,不变的,变化的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是我们自己定义了自我所面对的世界。
一朵花,在人的审美世界里是漂亮的,然而,当你伤心的时候,在你眼里,它又是那样的令人厌恶。
有了美与丑的分判,我们自然追逐美丽的,向往美丽的,而厌恶丑陋的,抛却丑陋的。自然而然,美就有了生存的可能,而丑只能在一旁默默哭泣,等着那个懂她的人。
有了高与下的分判,我们自然追求在上的,向往在上的,而摒弃在下的,鄙视在下的。自然而然,上就有了生存的可能,而下只能在边缘苟延残喘,直到懂她的人出现。
……
好比美女与恐龙,好比第一与倒数……
进而言之,人人向往名利,人人追求物欲,若能所得,自然而然,如若不能,则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我们攀比,我们炫耀,我们勾心斗角,我们凶相毕露……于是乎,我们有了战争,我们有了难民,我们破坏了环境,我们……
人类一切的伪善和原始的意志被彻底激发,被彻底暴露,婴儿般的我们一去不复返。
这就是现实中的人类自己,这就是现象界的人类社会。也许,我们并未改变,改变的是被改变。
是啊,如果我们能回归婴儿的状态那该多好。那里没有愁闷,没有分别,只有哭和笑。那里的世界是纯粹的,是美妙的。
只可惜,往事如烟,过去的回不去,将来的还会来。
好吧,那就学点什么吧。
肆意妄为时学会不为,大言不惭时学会沉默,据为己有时学会大度,功成名就时学会隐退。
这才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世界。
这才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