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1 岁高龄的老人,从65岁开始,用了15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个奇迹不可谓不伟大。因为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的前身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环境如此恶劣,条件如此艰苦,老人如此平凡,但他却创造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
面对这样一位老人,再看看这样一片绿海,心中的崇敬之情必定油然而生。
林间松涛阵阵,叶间绿波粼粼。目之所及皆春色,使人顿觉眼前豁然开朗。老人在老伴的陪同下,日夜与青山为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白天种树守护山林,天黑以后,老人吃完饭,然后抽一阵旱烟袋,就睡觉。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突然有一天,老人种树回来,等待她的不是老伴平时做的暖心晚餐,而是老伴躺在床上的冰冷的尸体。老伴就这样离他而去。然而老人并没有退缩,他在孤独落寞中依然继续植树造林,守护山林。老人在城里唯一的女儿,有心接他去城里生活,但是老人拒绝了。他觉得种树是他命运的选择,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老人在吃苦与享福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吃苦。他决定继续植根山林,继续植树造林,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老人将他所得的林业收入,用来资助每户村民买一台电视机。这是一种怎样广博无私的情怀,这是一种怎样伟大的奉献精神哦!你说,面对这样一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龄老人,你的内心深处能不为之震动吗?
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了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得住这片土地。没有脚底下这片可贵的黄土,又何来眼前这片绿波荡漾的梯林?没有眼前这片春意阑珊的绿洲,又怎能留得住脚底下这块神圣的土地?老人内心深深地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拒绝跟女儿进城去享福。他选择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只要身后的这座青山还在,他灿烂的光辉形象就永远存在;只要天上的日月发光,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永放光芒。可谓是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老人已经81岁,或许他走进那绿风荡漾的小院后,就没办法再走出来了,但是他留给人们的这片绿洲,会世世代代勃发生机,他在人们的心中将永垂不朽!这片绿波荡漾的青山,就是老人生命的延续,人们世世代代都必将这种奉献精神传承下去!
在教学本课过程中,我在课前出示了三个问题:1,文中的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2,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3,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前两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地就在原文中找到了答案。至于第三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内容(语言组织)各异,但是其中的主旨并没有偏离课文。
×××同学说:“这里的青山,指的是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老人的精神将随着青山一起永垂不朽。”
另一位同学说:“只要青山常在,老人的光辉形象就永存!只要青山不老,老人的奉献精神就永放光芒!”
还有一位同学说:“这里的青山,不再单纯地指普通的山林,而是上升到一种精神的高度。而这种精神的高度就是指老人的奉献精神,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精神!”
……
课文结束以后,我布置了其中一道课后作业是:你想对文中的那位老人说些什么?从孩子们的回答来看,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读懂了课文,懂得了老人那份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那份高尚的情怀。
我很欣慰,这份欣慰来自于孩子们那高度统一的认知和理解!当天下午,利用第一节课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感恩教育”课,孩子们触动很深,当他们在下课起立时异口同声地对我说:“老师,我们爱你!”我的心被他们融化了,温暖了!为人父母心,为人师之情,竟是如此容易满足!
(201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