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中国有发展历史,是一部与土地直接相关的农业发展史,向土地讨生活,就是中国近代农民融入血液的因子,不管他身在何处。所以,农民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土地的天然性决定了无法流动,依附于土地而产生的文化、家族、语言以及人口,相对固定。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富于地方性,社会圈子相对孤立。同时也形成了社区内的熟悉,这种熟悉养成乡土生活的社交模式,是不需要再学习的。

        我们通常在自己熟悉的区域,会表现出学习的优势,这种优势,有时会被理解为聪明!其实,有失偏颇。在足够熟悉的一群人中间,有时,连语言都是多余的,更煌论文字。所以,此处无声胜有声才会有市场。

        文字存在的意义是帮助人记忆,如果不需要通过文字就能达到这一目的的话,那文字确实失去存在和被认同的意义。那是否是说我们乡土社会就不需要文字了呢?文字下乡的发生背景又是什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