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弟三十六章读解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王弼本做如下注释:“将欲除强梁,去暴乱,当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为大,以除将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张,令之足而又求其张,则众所歙也,与其张之不足而改其求张者,愈益而已,反危。”王弼主要是从事物变化和发生的本质上去探讨处事之道,运用了对比两种做法的差异来体现自身的想法。他觉得这四个对比是天下祸事的来源和本质,当以此四者为标榜,遵行事物发展的规律,强调顺势而为是最好的治世之道。
同样,在赵秉文的《道德真经集解》说到:“未嘗與之而遽奪,則勢有所不極,理有所不足。勢不極則取之難,理不足則物不服,然此幾於用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聖人之與世俗,其迹故有相似者也,聖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乘理如醫藥巧於應病,用智如商賈巧於射利。知歙於張,知弱於強,知興於廢,知與於奪,非知幾者孰能與此,故曰微明” 。他觉得这是文中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其背后是理的体现,相反则是理不足。理不足却强取者则为智,而世人都是以此行事,所图的与商人一样是利益,这就是圣人与世人的区别。在道德经第十九章中说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所以其强调的是理的认识和应用,知晓事物背后的理,按理行事,故曰微明。
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也讲到:“夫張極必歙,與甚必奪,理之必然。所謂必固云者,猶言物之將歙,必是本來已張,然後歙者隨之,此消息盈虚相固之理也。其機雖甚微隱而理實明著,惟以清静柔弱自處者,不入其機也。”他说道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不可违逆,是符合盈虚相固之理,这是一种精深而隐秘却很明显的道理。只有以柔弱之道自处,才能从中脱身。他强调的是处身立世的一种态度,有种养身之道隐含于中。
彭耜《道德真经集注》说道:“此聖人所以履霜而知堅冰之至。”。表达了这是很浅显很小的一些事,但是却折射了世间的大道理。同样是理的表达。
从上述可以看出,老子在此章开篇用了四对例子贯彻了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表现了盈虚相固之理,此消彼长,过刚易衰。目的是警示世人这些现象的固有之理,按理行事顺势而为。而不要以“智”强行事,不要巧于射利,这要才能从中脱身而出,无为而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