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红梅,一名国学礼仪的爱好者和分享者。每天读诗五分钟,生活如诗般美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今天的诗叫《干旄》。
国风·鄘风·干旄(máo)
先秦:佚名
孑(jié)孑干旄,在浚(xùn)之郊。素丝纰(pí)之,良马四之。彼姝(shū)者子,何以畀(bì)之?
孑孑干旟(yú),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jīng),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gǔ)之?
什么叫干旄(máo)呢?古人用牦牛的尾毛装饰旗杆,树立在车架的后面,飘扬起来显得非常的有威仪。而能用得起这样依仗的人,就是国君、君主或代表国君的使者。历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赞美卫文公群臣乐于招贤纳士的诗,叙述了卫国官吏带着布帛良马,树起招贤大旗,到浚邑访问贤才的景况。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场面描写得很隆重,气氛表现得很热烈。
我们不妨展开我们的想象力,在眼前铺开一幅这样的画面。
首先是全景图:象征着威仪的牛尾之旗、鹰纹大旗、鸟羽旗帜高高飘扬,车马隆隆,场面非常的壮阔。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五之”、“六之”,拉车的马都用这么多匹,可见马车的主人身份有多么尊贵,我们可以脑被,这位高头尊贵的男子又是何等的气派,意气风发。
但诗要突出的重点却是“彼姝者子”一句,原来这些场面,这些动作,都是为了寻找贤才。“彼姝者子,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表示了当权者求贤若渴的情感
此篇诗作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清代邓翔《诗经绎参》说此诗是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夺胎”,因为张氏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金琅玕、貂襜褕、锦绣段),何以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之句,显然是受到此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