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农村,提起转渠口镇阶州村农民胡战新,没有几个不知道的。
他是第一个吃葡萄的人。敦煌红提葡萄、黑提葡萄、马奶葡萄的引进者,推广者。做为新型农民的典范,多次受到表彰奖励,被市上授予“优秀农技员”、“科技带头人”。
这些年来,许多人都涌进城里打工了,唯独他,一直守着他的土地,就像一个忠贞的爱人,这一守就是37年。
在属于他的土地上,种过小麦,棉花,包谷,葡萄,苹果,李广杏,如今,又栽种新品种的梨,桃子。
敦煌是旅游城市,农产品市场变化大,顺应才能生存。
很多种地人都在抱怨,可胡战新从不。
他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冬天的储存
胡占新冬天根本没闲,尤其去年到今年,更是忙碌,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人。
他把栽种了十几年的葡萄,全部挖掉,十二亩土地,闲置下来,思前想后,觉得在上面种上品质好的果树,比较长远。
为了解行情,上网咨询,查问,也申请加入了果树栽培群,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的是各路大神云集,品种多的看到眼花。把有用的收藏下来,需要做笔记的拿本子记录下来,每一天每一天觉得时间很少,根本不够用。
以前眼睛光盯着,敦煌本地的技术人员和栽培技术,局限性太大,现在一看,网络的天地太大啦,仅林果方面,各种社团,群体,里面讨论热烈,大家热情度很高,有专家、学者,也有经纪人、农民。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各种渠道,各种建议。犹如一个大家庭,温暖,亲切,活力四射。
果品世界丰富多彩,令他眼花缭乱。
有一种回到学生时代的感觉,心无旁鹫的学习,吸取知识,广交朋友,十分快意,乐在其中。
规划
当然,他也不是只学不练,对于自己的土地,想尽善尽美地利用起来,为此,做了详细的规划。
哪一块地种不同品种的梨树,哪一块地种桃树。
他明白一个事实,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食品是人们的首选。
心中有了蓝图,干起来也是手勤脚快。
最主要的是,他想种植完全无公害的绿色水果,粮食。他要把过去,让化肥掏空的土地,重新变得肥沃起来,全部施用有机肥。
我当然问了,你没有那么多的牲畜,拿什么产农家肥呢。
他说,用自己种的玉米干,粉碎,不够的话,可以去相邻的村队去买,在果树塘里,挖深沟,埋进去,化成肥料,每年如此,持续五六年,土质结构慢慢就变回来了。
在果树之间,间距严格按照规定,空档种上小麦,等小麦成熟后,打算用最原始的方法,自己用镰刀收割,然后,摞成麦垛,让太阳暴晒,让麦子发汗,把麦秆中的营养全部让麦粒吸收后,用石头滚子,碾压,风中扬场,收下麦子,用石磨磨成面,吃起来有麦香,面味,不含一点杂质。
梨树全部是新品种,在敦煌从没种过,选个大味道好的试种,过程当然得格外操心,会想尽办法让它成活,成熟后,自己有冷库,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以从秋天卖到春末夏初,而不担心坏掉,变色或者变味。
桃树也是新品种,从山西引进,嫁接时,每天晚上干到两点,是独一无二的品种,两年就可以挂果了。
设想的销售
他要做出品牌。
在每一个桃子上,每一个梨儿上贴上标签,绿色种植,是其闻起来有果香,吃起来有甜味,心里舒服,吃着放心。
开放了的敦煌,每年有那么多的中外游客,要把品质优良,绿色环保的果品,献给他们,让他们在观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后,在文明遗存,自然造化的精神享受之后,品尝清凉甘甜的果品。
文博会的永久会址落户敦煌,使家乡和世界的接触更加紧密,让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在飘满果香的敦煌,感受天然,享受美食,这是他,一个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事。
说这些时,他难掩兴奋神色。
我心里冒出,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多了,就成路了。
不错,一直以来,他就是那个开路先锋,在从没有走过的地方,走属于自己的路。
带有实验性质的种植,肯定是有风险的,我不无担忧地谈起这个。
他说,不要紧,即使按我的设想,我选中的品种最终不能种成,至少,我知道了什么是在敦煌不能种的。
在大地上播种,有清风穿过,阳光照拂,有悉心呵护,日夜操劳,没有长不出的树苗,没有结不成的果实。
今年55岁的胡战新,人到中年,雄姿英发,从头开始,非常美好。
我赞赏他的勇气,对生活的热情,以及长远思考,实地操作。
他虽然是一个农民,但眼光独到,思想超前,对认准的事,全力以赴。
当然,他打算长远,儿子们各自成家,都有自己的小日子,就说以后农民,到老了也有养老金,但要过得好,宽裕,也有事做,还是把这些树木务好,也是给儿女们减轻负担,自己的晚年生活也能过的有意义。
他的话,朴实的就像我们大西北的红柳或梭梭,可正是这真实,淳朴的意愿,多么令人起敬啊。
他是一个好强的人,不甘人后,当人生过了正午,生命力从自然的角度看,已不再那么旺盛时,他选择了精耕细作,科技,绿色,环保。
他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的人,对土地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我们期待他,梦想成真。
(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