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来,朋友圈里已经有人在提醒这个看似特别其实形同鸡肋的纪念日。
浮躁的年代,哪里足够容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何况,摆放一张书桌的面积,需要许多人穷尽半生的努力。
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注定永生都是一个奢望。
然而,读书原本应该是一个人,一个个体生命本身的应有之义,不需要强调,不需要去特别纪念,它原本应该像我们吃饭拉屎一样正常,应该是我们的生命,或者说,生活的一部分。
当它成了一个纪念日,就已经说明,读书这件事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非常艰难,非常稀缺,非常难以实现。
其实,任何一个节日都是如此,设立它的初衷就是因为日常难以常见。
难以传承。
而读书,是一个正常的人生不可或缺的活动。
但是,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无功利的,带着喜悦的,发自内心本能的对自我精神世界构建的一种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的本能。
读书,原本应该是无目的的,只不过这种无目的的行为本身最后会成为一种本能的对世间美好精神食粮的一种主动选择,一种亲近,一种想要成为美好本身的不自觉的积极和努力。
但是,如今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它告诉我们,读书就是学校教育,甚至很多人认为送孩子去了学校,就是读书。
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对于读书的理解。
如今的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它生产出来的,跟流水线上的产品差不多,每一篇课文都有中心思想提炼,每一句话都有标准的阅读理解答案,甚至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人会用一套所谓的标准去打分——关键时刻,这些评判会决定你的命运,你的前途。
甚至,生死。
或许你会觉得你在学校读了很多书,这不,黄冈密卷,衡水密题——你做了无数,你每天睡在书山题海里,或许你还因此考上了重本,甚至还能漂洋过海。
但是,这就说明你读了很多书吗?
答案当然无需赘言。
那些年,你所读过的书,无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工具,说白了,就跟农民耕田需要的牛和犁,车间工人每天操控的机床和斧钳一样,都是工具,但它们跟精神的愉悦无关,跟生命的享受无关。
所以,它们不是真正的书。
真正的阅读,应该无需强迫,没有驱赶,它发自本能,又源源不断。
它像我们每天吃过的饭,但它的终极形态不会变成屎。
真正的阅读,会让我们变得智慧,而不是精明,它让我们日复一日的对这个世界认知更加深刻而独到,绝不是人云亦云缺乏判断和识见。
它让我们变得温暖柔软,对世界充满善意,但绝不怂包自私,甚至刻毒阴险。
写到这里,想起某一日在一个所谓高知群里看过一个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特别愤恨特别刻毒的一句评价方方的言论:
一个女人长成她这个样子,真是相由心生!
她随手还截图发了方方的照片,配合她之前认为方方是一个出卖国家和民族的败类的作证。
当时,她的话一出来,全群静默。
隔了半天,才有一个人默默地回复了一句:
原来你还会看相?
女人很是骄傲,回复:
当然,从小祖母就教她看人。
我心底无数呵呵随之涌起。
原本敲好的文字,忍了忍又删除了。
其时,我很想问问她,尊驾芳容又是何等倾国倾城惊艳四方以至于你可以如此无知无耻的敢于去鄙夷一个已经七十多岁老人的容貌?
虽然是同事,但是我不太记得这个女人的样子了,而且,不论其它,仅凭这个或许也应该是名校毕业的硕博生——如果不是,她进不了这个群——当然也可能有其它途径,但是,当一个人去评价另一个人的观点而需要借助抨击一个人的外貌而站上道德制高点的时候,这个人的低级和下贱就已经无需反驳了。
后来,我就退了那个群。
精神的高尚有时候真的跟学历没啥关系,有些人即使拿着博士硕士证书,也不过是人间多出来的一坨屎——真正的人类智慧,不会满嘴喷粪。
读书,是让我们变得睿智,独立,有识见,有远见,无论顺境逆境,胸怀天下,而绝不会急功近利,尤其是现代社会那些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表面堂皇,骨子里一坨屎。
第一次因为这个纪念日而写点东西,实在是因为这场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
魑魅魍魉,屑小丑陋。
一一现形。
这个时候,更是我们应该读书的时候。
买了方方的全新一套文集。
买书方面我是一个喜新厌旧者,我喜欢新书泛着的墨香,喜欢崭新纸张里透出的智慧光芒。
嘈嘈杂杂,读书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