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管好自己,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2018年5月05日  星期六  晴


文/随眼前

第3篇‖精读笔记

喜欢笑来的观点: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人的一生各有不同,有的人一生很伟大,有的人一生很琐碎。如果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颗善良的心,就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反之则每天庸庸碌碌,停止进步,所有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只能是一堆琐碎。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一:精读书

精读原因:

这是一本父母应该买给孩子的书,朋友同事之间相互传阅的书,事实上,这是一本对所有年轻人都有益的书。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精读用时:

这本书总共8个章节,636页,我花20h在【得到】听书熏陶,在【微信读书】里同步边读边做想法分享,将书本读薄,浓缩精华。

二:精读书的作者

李笑来,原新东方老师,现艾德睿智国际教育咨询合伙人。 他,经历丰富,与众小有不同。东北人,就读普通高校,本科学财会,毕业干销售,惯于洞察他人心理,一不留神,成了新东方教写作的名师,授业解惑,乐此不疲。 他写书,且畅销。著有畅销书《TOEFL和新词汇21天突破》、《TOEFL 高分作文》——常年位于同类图书销售排行榜首。授课风格以朴实、有效见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观察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也在探寻自己的心智成长,写作之路由此延伸。他的个人独立博客中,“把时间当作朋友”、“想明白”和“我要问笑来”等系列文章深受读者欢迎·

三:核心思想

管理好自己,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四:关键问题点【思维导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作者李笑来要传递给大家的主要信息。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困境

图片发自简书App

1.“你”就处于被自己的大脑所控制的状态之中,有时间恐慌症。

经过反复询问,认真观察,我终于明白了——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他们对“时间压力”的感受。“没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恐慌,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一样能让他们恨不得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行为,都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时间了”——这才是冷冰冰的事实。

2.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唯一能管理的就只能是自己.

时间不会服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地流逝。你不可能冲它大喊:“时间,你给我慢一点!”它只是自顾自地流逝。你也不可能向它大叫:“时间,你给我快一点!”它还是自顾自地流逝。时间不理任何人,它用自己特有的速度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

没错,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只有接受这个简单的事实,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第三:醒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可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醒悟后发觉,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案例: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原型约翰·纳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换言之,纳什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

著名的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对待。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这就是“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要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看穿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第四:现实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

然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

再强调一次,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我们只能不断地尝试着去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案例:

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

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于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

百分之百地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的办法。正如凤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一样。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如此。

第五:管理

图片发自简书App


1.估算时间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

人们做事时的真实境遇: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原本做的准备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经过准备的就不再是问题”,而真正遇到的问题个个都是之前不曾想象抑或无法想象的,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所谓“渐入佳境”最终只能是少数人的感受,大多数人在此之前早已溃败。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的真实属性往往是“一部分熟悉,一部分陌生”。这就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前文描述的那个貌似悖论的法则总是应验——我们必须处理未知,而从陌生到熟悉,就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无法逾越。

案例:塞缪尔·约翰逊甚至认为10年还不够,他说:“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必须用一生的努力才能取得;稍微低一点代价都无法换来。”杰弗里·乔叟则感叹:“生命如此短暂,学习技艺需要的时间却如此绵长。”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

2.现在及时行动

这样的情况下,唯一的策略依然是“现在就开始”。否则更待何时?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3.直面困难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多简单的事。他们每次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已经给自己找了恰当的借口。这借口太强大、太有力,以至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而现在手上的这些事情太枯燥,我确实提不起兴趣……”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的倾向,再多、再好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这些问题都源自同一个习惯: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4.关注步骤

所谓“三思而行”在我看来就是指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清楚了解一个任务的这些属性,对最终能否完成该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三思。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3个方面中最为关键的实际上不是内容,也不是原因,而是方法。

当我们面对某项任务的时候,内容与原因都已经基本确定了,需要思考的就剩下方法了。当然,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5.并行串行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也有必要为自己的大脑打造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最直接的办法是尽量将两个任务并行。让自己拥有“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切分自己的时间。

案例:作者把自己的时间切分成“时间片”是一种很难习得的能力,花了两三年时间才开始感觉自己可以相对自如地运用这种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在大多数时候用不上,只有在任务太多,时间太紧的情况下,作者才使用这种能力。应用这种能力时,要先坐下来制定一个工作列表,把任务罗列出来,然后把自己的时间“切片”。作者通常把“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然后就开始像处理器一样处理任务。这样做可以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

6.感知时间

只有与时间成为朋友,才能真正知道她的宝贵、懂得她的神奇。

没有人会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所谓真正的朋友,必然是也只能是那些最终被证明真正为我们所了解的少数人。同样的道理,如果竟然有机会与时间做朋友,也确实有与时间做朋友的愿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耐心地了解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

案例:作者通过实践发觉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任务的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此外,相对准确的估算又使得目标基本上都可以达成,由此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作者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7.记录开销

请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贵贱无谓,能用 就行。记录开销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每天记录时间开销。

8.制定预算

如果第七点的习惯已经养成,我们还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每天制作时间预算。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当然,在罗列这些任务的时候,你的大脑就要自动开始估算完成每项任务究竟要花费多少时间了。很快,你就会遇到第一个问题: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于是,你只好进行选择。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给列表中的每项任务标上权重,例如可以用1~5分进行标注。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目标达成有益。

9.计划

a.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但是,另一个事实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坚持到底不见得一定会成功。

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者的无比理智。

b.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有人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这话听上去挺现实,却没说到点子上。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成功。一般来讲,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由此可知: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并且必需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制定长期计划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跻身最重要的能力之位,拥有它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c.有些时候没有必要做计划,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最初,在我们对任务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10.列表

列表(List)从来都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制作一个列表,往往会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条,并保证自己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在长期使用列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经验确实值得分享。

a.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

b.列表没必要工整

c.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d.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e.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

f.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11.流程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12.预演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只有前期准备充分,才能在实际执行任务的时候有出色的表现。

13.验收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最基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

第六:学习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效率本质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2.基本途径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开始说起吧。所有人获取知识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另一个聪明一点,但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观察”。

任何人只要稍有常识,就可以“出版”自己“体验”、“试错”、“观察”的文字记录。

在这样的时代,“阅读”突破了个人“体验”或者“试错”的种种局限——“体验”往往只局限于自己,“试错”也受限于自己的阅历,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他人“体验”和“试错”的结果(即所谓的“经验”),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跨越种族和国度——翻译工具越来越先进,而掌握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3. 主要手段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我们知道,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而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于我们害怕未知。这样看来,恐惧是永恒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从这个角度上说,开启心智、正确思考,更值得我们投入时间与精力。

4. 经验局限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经验”在一定的层面上是适用的,不能否定它的重要价值,但与此同时,必须认清“经验主义”的局限。

a.个体的经验有限

b .群体的经验有限

c.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枯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来获得文字运用能力(有些人通过努力能够使用多种语言和文字)。有了文字能力,才可以通过阅读摆脱种种局限、获得更多知识。此外,人还要学会逻辑,并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才可能成长(或者干脆用“进化”作为类比更好一些)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这一点上,“类比”依然有着神奇的力量。关键的第一步是:记住并理解以上的例子,牢记在这世界上确实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再把这句话变成经验,用它去类比未知,而后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挣扎着进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5. 自学能力

a.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b.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

c.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d.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我们认真对待它开始的

e.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f.了解学习的进程

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第七:思考

图片发自简书App


1.勤于思考

思考,更准确地说,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没那么复杂,也没什么玄妙, 不过是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在常见的思维谬误中,“诉诸权威”与“诉诸情感”一样被列为有逻辑错误嫌疑的辩论方式。首先,权威不一定正确;其次,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再次,权威可能别有用心;最后,权威可能并不存在。

有少数人在接到任何任务之后,都勤于琢磨,思考该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据此思考完成该任务的方法。于是,他们会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去做很多领导原本未曾交代的事情,最终,他们不仅能完成任务,还常常有很多意外收获……

大哲学家罗素,他为之奇怪并慨叹,“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2.思维陷阱

实际上,导致人们犯这些逻辑错误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反过来,永远都是那些能把概念理解透彻、区分清楚的人才能清楚地思考,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一个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不接受,或者不勇于接受不确定性,会直接导致很多认知上和逻辑上的错误。由此引起的逻辑错误实际上是心理问题,而并非只是欠缺逻辑学训练。

3.因果关系

人类的思考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分析。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根据它们做出自己的进一步回应……无形之间,我们就在被环境塑造。可是,与此同时,正在塑造我们的这个环境,也是我们自己(参与)塑造的……以上的简单分析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却又清楚的道理:要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世界其实也是有“心”的。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所谓的思维缜密,其实并非常人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做到并不难。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无非两个:第一,习惯性拒绝思考;第二,不懂得如何思考。而前者往往是由后者长期作用造成的。

想做到“思维缜密”其实很容易——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如6个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则。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甄别能力突飞猛进。从我得到的反馈可以看出,实践这个方法的读者常常收获惊喜。其实,那就是重生的感觉。

4.逆命题

事实上,每天有无数的人因为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而被他人左右。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广告设计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弃的手段——因为它很有效。

5.举证责任

事实上,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一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不明白“举证责任”的人,逻辑没办法明晰,脑子没办法清楚。

举证责任的人提出一个观点之后,要求对方进行反证。

6.案例局限

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7.对立论证

事实上,有些结论有对立的论据,有些现象有对立的解释。许多数人意识不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心智未被开启,不懂得运用恰当的思考工具而已。一旦意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因为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积极的并不总是好的,哪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以及他们的想法、理念)不是积极的呢?

8.张冠李戴

换一个角度,也许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9.感悟与道理

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清楚地认识“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

分清“道理”和“感悟”却并不那么容易,尽管原则相当简单明确:“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感悟”都是没用的,我是在说,“感悟”不一定是普适的,非普适的“感悟”与普适的“道理”不一样,很多的“感悟”是有局限的,甚至可能是有很大误导性的。

这里提供一个很实用的建议: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经过分析,可以知道,有一句话值得牢记: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需要额外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10.克服恐惧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有恐惧。摆脱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勇气与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不要以为自己拥有无比的勇气,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恐惧,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的勇气不能抵御我们的恐惧。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别人的恐惧呢?

11.辅助工具

尽管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思维,可是,思考和表达并不总是一前一后的过程。有些时候,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一旦明白个中道理们就会发现,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

第八:交流

图片发自简书App


1.学会倾听

在了解“应该做什么”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最不应该做的是什么”。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尽管我们都知道不应该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对方所说的一切,人们总在提倡的“质疑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从本质上来看,倾诉其实只有两种:第一种是不顾一切地说出来(比如在教堂里隔着纱窗向神父忏悔),第二种是讲给喜欢听的人。所以,给予说者适当的反应,是听者为了有效倾听必须做的事情。

2.说与不说

一般来说,我们可能获得的建议是这样的:得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个建议的意思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无论是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论语》里有一句话:“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是说要分辨谈话的对象。可事实上,在分辨谈话对象之前很可能要先分辨自己,所以,“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3.交流原则

为了避免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下三个讨论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

4.正确复述

沟通在很多时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个参与者而导致“有效沟通根本不可能达成”。

所以,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5.勤于反思

我们需要反思,并且要常常反思。下面列出几个反思的要点

1.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2.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3.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4.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5.经常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6.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

第九:应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1.兴趣

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这样的错误毫不知晓。

虽然并非绝对,但完成大多数事情,确实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长;擅长了,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了,兴趣就浓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进入良性循环。可同样的,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将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时间白白流逝。

2.方法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地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3.痛苦

尽管情绪有很多种,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种——痛苦。无论是谁,他的一生中都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痛苦,包括肉体上的、精神上的,甚至同时来自两个方向的,还可能是莫名其妙的,逃之不脱,挥之不去。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会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我们不必过分害怕痛苦的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很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办法。

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地方。

另一个办法是,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

用自己心智的力量给抽象的目标赋予了实际的意义,并从此拥有了比那些无法感知抽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动力。坚持不懈是什么来着?策略加上重复。

4.比较

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摆脱由比较而产生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比较。更有人开玩笑说:对一个男人来讲,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是比妹夫的收入多20%。有句广告词颇为流行,其实上也是基于一模一样的心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但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5.运气

从理性角度出发,我们能体会的所谓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虽然概率有些时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肯定不是一个普通人能控制的。欲望尽管不可能总是得到满足,却是我们能够控制,甚至可能完全控制的。

一定要想清楚并牢牢记住: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用这样的认知去观察身边的人,我们很可能会马上达成共识:那些相信“好运气”存在的人,其实往往是为了逃避尴尬的现状,才寄希望于所谓“奇迹”的出现,以求轻而易举地“咸鱼翻生”;而那些相信“坏运气”存在的人,常常是为了逃避过往的责任。

6.人脉

事实上,被称为“办事高手”或是“能干”的人都具备一个条件,就是在公司内外有许多人事“通道”,也就是说,他的人脉很广,“面子”很大。

从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

7.自卑

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其实有必要选择性地漠视甚至忽略整个社会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很多时候,那不过是“整个社会的扭曲的感觉”而已。所以,自卑不是缺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如果谁在所有该自卑的 时候竟然从不自卑,那他就真正扭曲了自己。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别人。

另外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

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8.灵感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

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它自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它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9.鼓励

1.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2.鼓励一个人是没有什么风险的

3.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10.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要留出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精力,在良好的状态下做更多的事情。一个人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活动。

所以,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鱼和熊掌确实不可兼得——你必须选择。而这样的理解会使你非常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选择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能去做另一件事情——哪怕你觉得你可以一起做两件事情,实际上,你也已经不可能同时做第三件事情了。

为了能够完全专注120分钟,你最终需要规划15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因此很容易就能看到效果,相对来说也应该很容易坚持。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你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了——无论这件事情是有趣还是无趣。

11.节奏

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速成不可,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同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切实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

12.物极必反

1.任何事都可能“物极必反”。

2.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3.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时间

4.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所有的人在潜意识里都清楚,帮助优秀的人给自己带来的回报很可能会比帮助一般的人更高。相信,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13.自我证明

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做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他就很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第十:积累

常言道“习惯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好习惯,养成得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同理,坏习惯也是收复利的“高利贷”。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那么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

我们遇到的尴尬,大多都是自找的。过去犯错误,现在就要承担后果。这就好像黑帮片里的常用台词说的那样:“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为了将来不再面临尴尬,必须改变今天的观念和行为。要坚信积累的力量,即便遇到了尴尬,即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如果觉得积累已经来不及了,那就接受现实吧!想想看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找到能改变的领域,采取积累的策略,这是唯一的方法。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过去埋单。

所以,别再跟时间较劲了。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将来,时间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时间究竟是敌是友,就看你的了……

五:感想

作者李笑来认为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绝大多数学习上的成败与智商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限制有关。

我认为,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意外的感觉,那就是看完后感到心痛——我很对不起我自己的时间。

当我在看第二遍、第三遍,乃至更多遍时,内心出现了烦躁与惶恐的情绪——“我的时间到哪里去了”,“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我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我是怎么对待我的时间的”……我在想,这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吗?怎样才能与时间做朋友以及发挥其作用?慢慢地,有点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时间管理与心智有关。

作为读者,阅读本书,“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也是走向“独立之路”,是一种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的过程。期待与大家一路走来,坚持思考,获得心智的成熟,走向独立,走向自由。


六:金句

1.人生苦短,去日苦多。每个人都想掌控时间这个最重要的资源,可实际上总是无能为力。

2.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时间只与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3.做人要勤奋,做人要执着,但做事不一定要图快

4.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即,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就在不断迫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

5.作为一个人,在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震撼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6.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7.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要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8.何谓心智心智(Mind)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9.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

10.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做到无须亲自经历,仅凭思考就得到深刻的体会。

11.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

12.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懒惰,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学习才算开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128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16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737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283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8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58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67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51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88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80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55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18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92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4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8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20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4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