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真人真事翻拍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对我来说无疑是有魔力的。时隔一周,我再次进电影院二刷。第一次几乎泪奔着看完,第二次稍微好转,可以在剧情过渡时切换思考模式。为何这部剧两次看都让我泪奔不止?
虽然看了两次,但两次看的视角却不同。
第一次看时,完全被吉塔和她的妹妹巴比塔所吸引,看她们被父亲逼迫锻炼摔跤,看她们偷懒,看她们被爸爸剪去长发,看她们幡然醒悟,看她们一次次打败壮实的男孩子们,看她们在运动场上一次次坚持不放弃、一次次从绝境中突围,看她们最终站上领奖台夺得那枚世界冠军的金牌。她们活得是如此带劲,如此酣畅!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女神的熠熠光彩。
整部电影就是吉塔和巴比塔的女神进阶之路。最终,她们战胜了自己的出身和局限,活出了无限可能的自己。当然,这条路道阻且长,全是用血和汗一点一滴铺就的。
首先,需要忍受极大的不解、嘲讽和非议,当被剪成寸板,换上短衣短裤,同几乎全裸的男孩子摔跤时,得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
其次,需要近乎偏执地认同目标,世界冠军是父亲的梦想,为了父亲的梦想她们不得不接受父亲的严酷训练,所以一开始她们是排斥的,抱怨、偷懒,但是当另一个姑娘说出她也希望有一个愿意为她挑战整个世俗的父亲,她们幡然醒悟,原来父亲要做的是要她们跳出命运的圈套,内在精神开始觉醒,她们开挂一般一路打到全国冠军;
最后,需要不断自我突破,不断跳出舒适区去触碰下一个高点,不断地与自己极限死磕,不断地突破自己。父亲始终相信吉塔是可以拿到世界冠军金牌的,父亲的绝对信任让她在比赛时出色发挥、决不放弃。因此,她也并没有止步全国冠军,最终成为世界冠军。
在第一次看时,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生命力”,这是一种拼命要活出自己的深切渴望。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生命本身而活的力量。生命力是人的原始动力,这种拼命要活出自己的生命力一旦启动,内在能量场也会跟着启动,是一种外物都要为之让路的力量。看到吉塔一步步活出自己,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也在启动。
而第二次看时,却被她们的父亲马哈维亚所吸引,如果以马哈维亚为线索,那整部剧就是在述说他如何在看似绝境下达成愿望的?他想有个儿子,然后培养他当世界冠军,结果妻子连生四个女儿,偶尔发现女儿很擅长打架,于是决定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家里经济拮据,女儿们体能跟不上,他就想办法买鸡给她们进补;摔跤场不让女孩子进,他就自己在稻田里做个泥地摔跤场;体育局不肯赞助他买摔跤垫,他就用棉被铺在地上;教练的锻炼方法不适合吉塔,他就来到学校附近租房亲自教授;学校不允许吉塔出校,他就在电影院包场一帧一帧地看女儿比赛视频进行分析记录;总之,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达成他想要实现的,以近乎偏执的方式。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在他那里就没有绝境一说,对他来说,一切局限都困不住他。最终,女儿们活出自己的人生后,顺手把父亲的愿望也给实现了。
我一直在想,他坚持不休的毅力究竟从何而来?
来自他对梦想强烈的、偏执的认同。这种偏执的认同让我想到谈恋爱时的偏执,那种非要和一个人在一起,哪怕全世界都反对的勇气、坚持抑或是盲目。正是这个偏执,让他在简陋的现实面前绝不放弃,绝不妥协,最终收获丰盈的人生。
对比马哈维亚在如此处境下都能实现梦想,我还有什么资格给自己找借口。我所要做的就是,瞄准目标、全力以赴、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