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次次相当不耐烦的教导,母亲终于掌握了微信最基本的两个操作功能——转发信息和视频通话,尤其第二点,简直深刻地改变了她的人生。
过去看望她,要么在外边溜达迟迟不归,要么开口就谈起身体和物价,和我们,有什么好说的呢?我们都不接茬,常常忍不住还要叽笑她的浅薄和世俗,倒不如外面闲逛来得自在,至少有个年纪相仿的刘阿姨常伴左右,不会对她的唠叨介怀嫌弃,白眼相加。现在忽然不同了,再去的时候,十之七八她都在书房讲手机,和老家的各色长辈平辈小辈们,净说些吃穿用度的闲话,但那兴致盎然、声足气阔的劲儿,真令我为之侧目。有时候我坐了半天要走了,她却连看我一眼的工夫都没有,让人难免悻悻的,可私下又觉得这样也蛮好,终于清静解放了我们的耳根嘛。
有一天,我照例去那边转转,这次她的通话在客厅,前面也没当意,临到出门,只听她声调忽降,有些婉伤地说:“现在年龄大了,不知为啥,就总想找个人说说话,不然感觉好寂寞,有种活得孤苦伶仃的感觉。”我心下一凛,鼻头一酸,瞬间泪目,猛地想起,前不久她在手机上编信息,写不出伶仃两个字,还让我给她写来着,我竟然都没上下多看一眼,她想对人说什么。
唉,没有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确实会感到深深的寂寞吧。记得有年我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对人们不知觉间堕入的那种自说自话的生存状态,有种被抽打般的灼痛,现实就是如此啊。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语言都奔跑在各自的轨道上,纵横交错却就是无法连接,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后终于选择放弃,让话语在心里荒乱地扎根,只能自己讲给自己听了。
寂寞如海,如海寂寞,不止于说话。母亲的感受,其实我自己经常也有,现今仗着底子厚,尚能混过去,再往后,难说。年轻时见到一则短文:“有人问:“寂寞无依时该怎么办?南台禅师说:就让他寂寞无依。” 当时觉得很禅意,美,不料一变成为句中人,方知万事皆不易。平时不起眼压抑着的幽微情绪说引爆就引爆,轻而易举地将你陷没在艰辛飘零的泥淖里,苦涩不已。最近读庆山的《夏摩山谷》,小说本身不作评价,只是认为内心需要这样的文字,它会平息很多焦躁,获得抚慰与宁静。我希望有力量扛住寂寞的侵袭,而且,找到途径对待年迈的父母双亲,不再生出那样的感叹。我能做到吗?说实话,且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