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要知道,从大山里面走出的孩子能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买套房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房子即使很小,即使离市中心很远但是只要是交通可以还是让自己觉得很幸福,至少有资本娶到老婆了。
毕业第二年,顺利买了房,那是还没对象,咬咬牙买了个三房,即使压力大点只为能有个小小书房。能有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那是最让我兴奋的地方……
我家虽然算不上书香门第,但是也算是个教育世家,从爷爷辈起家里有十几人是老师,所以家里的书籍还算不少;从小住在学校大院子里,学校图书馆算是对我们这些教师子弟随时开放的,只要是想看书就可以向管图书馆的老师借钥匙,那一排排的书散发着特殊的书香,那种感觉至今难忘。可能是从小就接触书,形成了习惯,有时长时间不翻书只要是能看看满书架各色的书背就是极大的满足。
数字时代,电子书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上班的时候喜欢带上Kindle坐在公交车里看书,轻巧方便而且网上什么书都有。只是,回到家还是喜欢捧本纸质书,随意坐卧无比惬意。对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苹果推出ibooks的时候就有人预言书店早晚会成为历史,到Kindle的出现这种言论甚嚣尘上。
然而,相反的是,现在的书店越来越精致,逛书店也成了种时尚。我觉得,书店在电子书的冲击下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一种时尚或者是青年的聚集地,很大程度归功于带着校园文化的同学走向社会的文艺青年们,把休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些年中国社会变化大,加之国人阅读量的匮乏,阅读不仅是休闲也成为社会人士提高自己重要途径。所以阅读既是休闲也是学习,选择自己最舒服的休闲方式,选择自己熟悉的学习方式,因此纸质书在成为集体习惯的时候也成了最佳的休闲方式。
这是习惯的力量!
当孩子看到父母在捧着纸质书的时候,他们会明确地获得一条关于读书的信息;但当他们看到父母在iPad屏幕上划拉,他们并不会知道父母是在读书还是在切水果。纽约时报的文章举了个例子:吃早餐时,父亲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孩子看到报纸上一篇评论文章的标题写着“叙利亚× × × ×”,他/她虽然不会真的去阅读这篇关于叙利亚的文章,但他/她得知了外面的世界中有叙利亚这样一个国家,而且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可能很重要。而当父亲手里拿着的变成了iPad,孩子手里也拿着自己的iPhone,这种偶然却重要的信息接触就不复存在了。
这是榜样的力量!
有些人说,阅读就是阅读,不管学到东西或者仅仅是打发时间,不需要把文艺青年的那一套混在一起。的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把文艺范当做激励自己阅读的动力也未尝不是个好方法。
说到书架,在单身的时候确实是留一个房间当做自己的书房的,但当有了孩子的时候还是要从实际利用率出发,我跟老婆说:书房可以没有,但是需要有个书架!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和我小时候一样,在一个不缺书的环境中长大,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享用一生!
2016.01.21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