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故事思维》,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0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这本书的精髓:一个好故事总能打动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用讲故事的方法去与别人沟通,你将事半功倍,这就是故事思维。而要掌握故事思维,你需要学会讲六种故事,并掌握七项讲故事的技巧。
从上边的介绍,或许你已经听出来了,所谓故事思维,其实是一种与人沟通的方法,通过故事的方式,把你的观点或主张表达给对方,让对方接受。那么在高效率快节奏、提倡用数字说话的当下,用故事来沟通,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就用一个故事来回答。
有个人叫斯基普,美国富三代,35岁接手一家公司,因为他的背景和年龄,股东们普遍不太信任他。这个斯基普,于是就在股东大会上讲了他的一个亲身经历。斯基普说他曾经给一家造船厂画电器平面图,他恰恰是这个专业的高才生,又是从小在船上长大,对船特别熟悉,很快画好了图,自认为万无一失。结果呢,还是出了错,并且是被船厂的一个工人发现的,斯基普开始还很不服气,觉得一个普通工人怎么可能挑出自己的错呢?直到他亲自去船厂一看,这才傻眼了——他还真是画错了。原来斯基普是个左撇子,和一般人视角是反着的,所以图纸就画反了。后来斯基普在船厂的同事送给他一双网球鞋,左脚是红色的,右脚是绿色的。人家是想告诉他,从今以后一定分清左右,另外,以后就算再有把握,也得听别人的意见,哪怕那个人是一个每小时只挣六块钱的工人。
斯基普讲完以后,股东们都笑了,那些怀疑的眼神也消失了。因为股东们从这个故事里听出了几层意思:第一,这个斯基普虽然年轻,但已经有一线工作的经验,也从工作中得到过教训和磨练,不是他们想象的那种纨绔子弟;第二,不能像斯基普曾经的那样,仅仅根据一个人的身份,就先入为主地给他贴上标签,那样只会导致自己的判断出错。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斯基普打消了股东们的疑虑,而他做的,仅仅是讲了一个故事。
这就是《故事思维》这本书里的一个案例。作者用它来说明,讲故事往往比讲道理的效果更好,如果斯基普只是凭空嚷嚷自己多么厉害,那只会加深别人对他的怀疑。但他通过故事,让股东们明白了他想表达的东西。
《故事思维》的作者叫安妮特·西蒙斯,是美国一家很有名的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她认为,一个好故事总是充满温情的,不像数据那样冷冰冰,所以总是能打动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不管一个人多么有心机,多么强硬,都会被好故事影响。用讲故事的方法去与别人沟通,这就是故事思维的核心。讲故事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所以她写了这本书,总结了一整套如何讲好故事的方法,教我们怎样把故事思维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作者认为,要想提升你的影响力,你需要会讲六种类型的故事。这六种故事分别是:第一种,告诉别人“我是谁”;第二种,说明“我为何而来”;第三种,能提供愿景的故事;第四种,能带给人智慧的故事;第五种,能说明价值观的故事;最后一种,是告诉听众“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第一部分
第一种类型的故事,是要告诉别人“我是谁”。都说现在是信息时代,那么看起来,人们最需要的就是信息多多益善,对吧?但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当你想说服别人时,对方最需要听到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里有没有能让他们感到信任的东西。当你想影响一些人时,对方的脑子里总是会最先冒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人是谁啊?你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才可能使他们明白,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刚才我们听到的斯基普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再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个刚上任的经理,给员工开会时说,他曾在原来的管理岗位上独断专行,非常苛刻,最后逼得大伙奋起反抗。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经理是谁”这个问题,让员工们意识到,这位新上司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但他意识到了这种不完美,敢于去正视。这让员工们看到了一种力量,相信这种力量会驱动着上司改善他自己,并且带领他们团队,取得不错的表现。一下子,信任感就产生了。
当然,如果你没有什么亲历可以说,也可以讲一些别的故事,比如神话、历史,什么都行,你要做的只是稍微变一下角度,让听众能从这些故事里找到和你之间的一些联系,明白“你是谁”就可以。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这时候最忌讳编出一个故事来,硬安到自己身上。说白了,谁也不是傻子,如果他们发现你在胡编乱造,就会适得其反。
以上就是第一种类型的故事,说明“我是谁”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再说第二种类型的故事:告诉别人“我为何而来”。
人天生是有警惕心的。《纽约时报》在1999年做过一个民意调查,结果有63%的人认为,和别人相处时要小心再小心,还有近四成的人认为,别人一有机会就想利用自己。所以当我们想对别人产生影响的时候,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我们想从他们身上获利,从而产生排斥感。这是人之常情。那么作为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就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为什么在这和你聊天。很多时候,你不必掩饰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因为只要不是过分自私,人们通常不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意的反倒是:你有没有在骗人。
本书的作者安妮特认识一个富商,这个人13岁的时候从黎巴嫩到了美国,当时他不会说英语,也没有钱,在一家饭馆里打工。他一直都很羡慕那些穿着好衣服、开着好车的人,总盼着有一天和他们一样春风得意。后来,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每一次他和别人谈生意的时候,都会把自己这段经历先说上一遍,这会让他的合作伙伴看清楚,他究竟想要得到什么,知道他为什么出现在这些商业场合里。没错,这个人的目的是谋利,但他直白地说出来了,而且让人们觉得这个目的可以接受,这样就为他赢得了信任。
当然,有时候,回答自己为何而来,答案是充满精神价值的,听着特别高大上,但只要你善于讲述,同样能让人相信你。比如,安妮特认识的另一个商人,一直在艾滋病患者关怀中心做志愿工作,他在请商界人士捐款的时候,总会讲起自己的一段旅程。那是他去以色列的时候,那里有一个淡水湖叫加利利海,它和死海拥有同一片水源。当地人告诉他,死海没有出水口,所以水的流通受阻,导致湖水盐分不断升高,最终失去了生机。而加利利海有出水口,水不断流入、流出,就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商人想通过这个经历告诉捐款者,帮助他人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在获得财富的同时又懂得施舍,才能像加利利海的水那样活起来。而这个故事也很好地说明了,商人为什么要去募捐,也就是为何而来。
第二种类型的故事,说明自己为何而来,就介绍到这。我们再来说说第三种故事,就是愿景故事。带给人恐惧感的故事,的确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但是安妮特说,从她多年培训的经验来看,利用恐惧或羞耻感去影响听众,短时间内可能有点用,长期下来就会有副作用,因为它会让人变得消极,不愿意采取行动。人们更希望从故事里听到的是一些积极的东西。所以,一个好故事要能带来愿景。
安妮特的朋友给她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去建筑工地,发现有三个建筑工人正在干活。他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呀?那个人说,我在搬砖。他又问第二个人,你在干什么呀?第二个人说,我在修一堵墙。再问第三个人,你在干什么呀?第三个人说,我在修一座教堂。这仨人干的活其实一样,可是劲头儿明显不一样。如果你想最大限度地影响别人,就应该像第三个人那样,给人们以憧憬,讲一个带有愿景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你需要会讲的第四种故事,能带给人智慧的故事,或者用一个我们更熟悉的成语来说,叫做“授人以渔”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与其直接给他几条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所以说,授人以渔的故事,是指导性质的故事,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让他们这样做。
安妮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通讯公司里,向客户提供各种产品的价格报表,由于业务量太大,安妮特经常犯错,压力山大。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了了,就琢磨着把软件做成一个自动报价系统。她花了整整八个小时,才学会写出一小段应用代码。不过虽然编程的过程很痛苦,但最终她成功地达到了目的。自动报价实现之后不到两天时间,她的老板就注意到,安妮特的报价速度有了极大改观,于是马上让其他员工都把代码复制了一份。安妮特说,以后每当她要教别人怎么使用一款软件的时候,都会先讲自己的这个故事。软件的使用技巧并不是首要的,重要的是你需要明白,掌握一门技能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样的话,当你再告诉别人如何使用表格和公式的时候,它们就不会显得那么枯燥无味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给别人讲授人以渔的故事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总是有贪婪、冷漠、恐惧这些负面情感,遇到问题的时候,它们会诱惑我们去偷懒、逃避,选择一些看起来简单的做法,而这些做法通常都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思维惯性。如果你希望别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却只给对方讲一堆大道理,他们是听不进去的,因为这就是思维惯性导致的。但如果你给他们讲故事,就可以打破这种思维惯性。授人以渔的故事通常都有很巧妙的启发性,促使人们举一反三,发现更智慧的东西。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太多了,很难都消化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并不重要,如何获得智慧才更重要。这恰好是授人以渔的故事所擅长的。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你需要学会讲的第五种故事:关于行动价值的故事。什么叫行动价值呢?就是通过某种实践行动,来呈现价值观。通常我们会宣扬很多价值观,把它们印成标语、卡片。但是当人们读这些东西的时候,其实不是特别往心里去,因为这些口号太抽象,距离生活太远,没有具体的事例做支撑,人们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意义。所以,讲一个具有行动价值的故事,就至关重要。
美国有一位博士,叫克里斯托弗·盖尔,曾经在美国的改革行政管理协会当主席。有一次一个45岁的男人到他们那去面试,这个男人是公务员,面试过程中不停地说自己长久以来如何加班加点地工作,如何取得了各种成绩。可突然间,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这个男人心脏病发作,等到救护车赶到的时候,人已经不行了。盖尔博士和员工们全都惊呆了,这个男人本来打算从一个高压的岗位,跳槽到另一个更高压的岗位上,却死在了应聘现场。这不由得让盖尔博士反思,政府也好,公司也好,很多组织所秉承的“一切以效率为先”的原则究竟对不对。后来,盖尔博士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工作观念,每次宣扬自己的价值观时,她总是给听众讲这个猝死的故事,希望借此告诉人们,他们原有的工作原则可能是错误的,不断地要求员工加班加点,是在变相杀死他们。
这就是一个关于行动价值的故事,它能很好地影响别人的既有观念,从而改变他们的行动。好,我们再说说最后一种应该学会的故事,这种故事的主题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你能让听众觉得,你读懂了他们的心思,那么他们就会喜欢你讲的故事。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你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就行,事先了解一下你打算影响的人,看看他们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对你不满意,就从此入手,想法消除他们的戒心。
安妮特遇到过一个数据员,这个数据员在给别人做演讲时,是这样开头的,他说,我是一个数据员,所以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会是你们这辈子最难熬的经历。然后,他就讲了许多在数据恢复工作中发生的引人发笑的蠢事。这让他的听众感到放松,因为他们曾本能地觉得,一个数据员的生活有什么好讲的,肯定很无聊。但当数据员自己指出这一点时,就等于告诉大家,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所以我不会让你们无聊的。这一下子就会打消听众的疑虑,那么当他再讲有关数据的故事时,人们也就乐于去倾听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如果想对别人产生影响,我们需要学会讲的六种故事:第一种故事,是告诉别人“我是谁”;第二种故事,是说明你为何而来;第三种是能提供愿景的故事;第四种是能带给人智慧的故事;第五种是能说明价值观的故事;最后一种,是告诉听众“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第二部分
那么,在知道了该讲什么故事之后,从具体的技巧来说,我们又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呢?安妮特认为,在听故事的时候,听众大约只能听到15%的词汇,剩下的注意力都被讲述者的表情、姿势、着装等等吸引了,所以她从这些方面给出了七条建议,或者说七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就是手势可以说话。手势运用得好,可以为故事增加魅力,一个好的手势,能让人觉得你好像凭空拿着一个道具,或者画出了一个场景,而且越细腻的手势,就越有说服力。
安妮特提供了一个关于手势的小练习,大家可以跟着我一起试试——来,请把手掌打开,想象手里拿着一个盒子,那么你现在应该是一个什么手势?好,接下来我们再想象一下,盒子里有一枚戒指,你用另一只手来打开盒子,把戒指拿出来,递给别人。好的,我们再想象一下,现在我们手里没有盒子了,变成了一只特别恶心的癞蛤蟆,你会做出什么手势?做这个练习,需要你同时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想象面对不同场景的时候,你应有的反应,想象力越丰富,手里的东西就越有真实感,你的手掌和手指头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弯曲、力度。所以,在利用手势的时候,尽可能地去想象你要描述的场景,它会带动听众,和你一起创造出各种形象,从而对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再来说第二条技巧,就是用表情传达情感。有研究显示,面部表情所传达的情感,比其他任何形式所传达的情感都要深刻。但表情有一个缺陷,就是它太诚实,能把你内心深藏不露的情感全都泄露出来。当你气愤的时候,脸上就会不自然地带出来。所以使用表情有一个前提,就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本身就感到沮丧,就先不要给别人讲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而是应该先给自己讲讲,等到情绪亢奋起来再说。我们可以把讲故事时的样子录下来,在回放的时候把声音关掉,这样去观察自己的表情,然后对照不足加以改进。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很快提升故事里的情感色彩。
第三条技巧,是用好我们的身体语言。它会引导听众去感受故事里的人物和场景,这比用一千个词汇去描述更直观。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要保证身体语言的真实性。一个曾经在底特律贫民窟长大的人,给安妮特讲过自己的经历。他有十个弟弟妹妹,在他35岁的时候,其中一个自杀了,另外还有两个死于暴力事件。在他的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家里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说这些事的时候,他有什么样的身体语言呢?他一直把双手插在裤兜里,眼睛看着地面,直到他说自己是家里唯一高中毕业的男人时,他才仰起头,露出坚毅的表情。
也许,演讲专家会告诉你,这个人的身体语言有问题,他应该挺胸抬头,看着听众的眼睛。但安妮特认为,这个人的表现,才是一个不卑不亢的人应该有的身体语言,让听众感受到他的悲伤与坚强。身体语言要真实可信,不必去遵循什么固定的规则,有些人喜欢对身体语言进行细分,比如认为双臂交叉代表什么,身体前倾代表什么,这是一种教条,会让你在讲述时失去自我。我们仍然可以尝试去练习这个技能,例如把自己想象成颓废的少年、睿智的老人、暴躁的电话接线员,试着去扮演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的背部、肩膀乃至整个身体的肌肉变化。当你熟练使用不同的身体语言时,就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来加深故事的感染力。
我们再来说说讲好故事的第四个技巧,就是要让人们听到、闻到或者品尝到你的故事。说白了,就是要在故事里增加声音效果,或者描述出某种气味、口感。当你嘴里发出“嘀——嘀——”声的时候,听众自然会想到汽车在倒车;你牙齿上下碰撞时,他们也会感觉到冷。即使你不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声音也没关系,你让他们想象着去闻闻巧克力饼干出炉的味道,他们会不自觉地抽动鼻子,你要做的,就是诱惑他们去体会,这就行了。
讲好故事的第五个技巧,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刚才提到的贫民窟故事里,讲述人说他有十个兄弟姐妹。那么他为什么不说自己生长在一个大家庭,而非要说有十个兄弟姐妹呢?因为十这个数字是细节,把一个抽象的大家庭概念具体化了——嚯,十个,这么多。这样的细节,看起来好像和主题的关系不是很大,但它会给听众提供各种真实的感觉。
有一家电器公司在培训销售员的时候,会把员工安排在一间大房子里,并且要求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只能使用自己公司的产品来生活。结果一周以后,有一个销售员学会了用微波炉做蓝莓脆皮蛋糕。然后当他出去推销时,就把这个过程讲给客户听。他给客户描述蛋糕的表皮有多么脆,烘烤过的蓝莓有多香甜,还说吃蛋糕的时候再配上一勺香草冰激凌,就更妙不可言了。别说是客户了,就是他自己,也经常说着说着就流出口水来了!他的销售数据可想而知,而这就是故事细节所带来的魅力。
讲好故事的第六个技巧,是利用好沉默。讲故事不一定要一直说话,适当地停顿,有时会让故事意味深长。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发现,千言万语都不如沉默有力量。比如说,当你讲到推开一扇阁楼的门,发现里面一片漆黑时,完全可以在这里卖个关子。听众们会自己脑补出这个画面,然后急切地想知道,下面会发生些什么。再比如,当一个人讲到不得不对心爱的小狗施行安乐死时,停顿几秒,就会通过沉默去扩展听众的心理空间。他们会不自觉地体会着你的悲伤,故事的悲剧效果就体现出来了。针对不同的情况,沉默的时间长短也会不同。当你想传达自信、热情、尊重、悲伤这些情绪时,就适合沉默得久一点,不然情绪还没有扩散开来就结束了。不过,也不宜时间太长,不然听众都已经从情绪里走出来了,你还在沉默,就太怪异了。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讲好故事的最后一个技巧,就是利用语气。之前我们虽然强调了手势、身体语言和表情的重要性,但因为我们是在用嘴讲故事,所以语气的杀伤力仍然是最强大的,它能轻易地改变手势等元素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所以,讲述时请你务必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要带出负面的情绪,更不要显得虚假或者夸张。当你试图影响别人时,虚假或者夸张会显得过火,这种情况,被安妮特称为“绝望的味道”。当听众感觉到这种味道时,他们就会怀疑,你打算从他们身上图谋些什么,那样的话,你的故事也就完蛋了。
我们再来小结一下,讲好故事要注意的七个技巧,第一个是尽量利用细腻的手势,第二是善用表情,第三是使用真实的身体语言,第四是让人们闻到、听到或品尝到你的故事,第五是注重细节,第六是利用沉默制造效果,最后则是对语气的注重。
上面我们分别说了掌握故事思维所需要的六种故事模式,和七个技巧。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故事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不同。逻辑性的思维讲究规则,喜欢把事物简化成清晰的推论,这能让世界变得简单。但如果事情的发展没有逻辑性,怎么办?我们会不会无所适从?答案是肯定的。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生活轨迹是没有逻辑性可言的,因为我们是感性的人。逻辑性虽然省事,但它忽略了人性的复杂,也忽视了世界的未知性。
总结
说到这,我们也用一个故事来收尾。乔布斯说过自己的一段经历,他上大学半年后就退学了,只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其中有一门课是书法。他说在这门课上学会了制作好看的印刷样式。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用呢?没错,乔布斯也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但多年后当他设计出了 Mac 电脑时,就把这项技能用上了。现在电脑里的很多字体,都来自他的这段学习经历。这件事说明什么?就是那些跟着本能或情感走的人,往往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样,讲故事也是一个遵从情感、忘记规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往往会出现。当我们用故事去影响别人时,也会打开他们的视野,发现新的途径,去收获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