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的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通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了。“启发”就来源于此。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我确实也越遇到了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学生很想弄明白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去启发他,如果他不想弄清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再说也无益。
在上一周上社团课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儿,他不听老师讲课,总是左顾右盼,和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当我走到他跟前的时候,他停止了说话。他就开始问我,老师这不会,老师我那不会。当时我就告诉他,咱们手工课程一定要好好听,有一步不会了就会影响到下一步。可他把我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还是不听课。当时我真想批评他,可是我想到这是社团课,是自己喜欢的科目,不想因此批评他而影响到他的情绪,从而失去对手工课的兴趣。当我第二次走到他跟前的时候,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看看别人手中的手工已经大致完工了,可他的手工还是半成品刚刚起步。这时他又轻轻地说,老师我不会,说的时候眼睛还在教室里扫视了一遍,可能是在看别人的手工作品吧。这时我也应了一句,告诉他不会的话问问同桌。我继续在班里巡视,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哪个地方有毛病,开始个别指导一下。当我第三次走到这个小男孩儿跟前的时候,我发现他哭了。这时他摸着眼泪说:“老师我不会。”看着他哭的伤心的样子,我就说:“不听老师的话,老师让你好好听,就是不听,现在不会了吧,来吧,老师教你,看这难不难。”这时我非常认真的跟他讲解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这个学生也非常聪明,在我的指导之下终于完成了作品,并且做的非常精致非常漂亮。这时我问他难不难,他破涕为笑,看着我说:“老师不难。”看着他笑的样子很憨厚很可爱。我说:“既然你学会了,现在你去教别人,谁不会你去教他。”他非常高兴,非常乐意地去帮助别人去了。后来他还让我看他帮助别人完成的作品。
今天在手工课上的这一件小事情,让我想起了《论语.述而》里边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啊!鸡蛋从外面打破是压力,从里面打破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