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家. 一鸣惊人
该篇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
楚庄王终日饮酒作乐,伍举入宫进谏说,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叫,这是什么鸟呢?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然而却更加荒淫了。苏从又来进谏。庄王问:你没有听到禁令么?苏从说: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庄王励精图治,屡获胜利,成大事。
庄王最初的荒淫并不是因为他真的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而是观望,发现自己阵营,麻痹敌对势力,直到他确定了形势以后,立即改头换面放手去做,一展抱负。
想要成就霸业,一定要学会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最初示弱到最后的一鸣惊人,多为后世帝王所效仿。
古人更注重道义,为人臣当死谏,与主公同生死;但历史上又偏偏有很多昏聩的主公,听不得逆耳忠言,偏听偏信小人的谗言。谋士三谏,有的另寻高就,有的市井装疯,有的英勇赴死。对于易主的谋士,凡是可以真正辅佐君王发挥作用的,历史也很少谴责,除非卖主求荣的那一类。所以,结果远比过程重要,发挥自己才能的方式有很多,大可不必丧命于昏君。
现代社会不再赋予在位者处决下属生命的权利,“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就变成了双向的选择,比如工作中老板选择员工,员工也选择老板;作为上级应当端正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水平,让下属心悦诚服,作为下属应该在努力工作的基础上学会为自己工作,寻找共同利益。在经验少、技术不精时多虚心学习,才能为以后的一鸣惊人打下基础。
楚世家. 怀王见欺于张仪
讲的是张仪作为说客劝楚怀王放弃联盟齐国而后和秦国联合攻打楚国的事。楚国大臣陈轸早就看出了张仪的目的,但楚王不听,谦听则明,偏信则暗,楚国连连战败。虽然楚国位置、谋士、实力都还行,但是现有资源组合不能被充分的利用,虽有谋士又有谋略,但王不能用,算是一个bug。成功也不是简单的有就可以,而是最优的利用自己所有的资源,让它们相互作用,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越王勾践世家 《卧薪尝胆》和《朱公丧子》
卧薪尝胆说的是勾践,但是他的成功一定离不开范蠡,也就是朱公。知时知事的人很多,但激流勇退的人却很难得,然而范蠡就是这样未卜先知的人。想来这也是一件挺神奇的事,为什么就可以提前知道以后的事情?我们可以说它对形势把握得准确。如何去把握形势?利用现有的信息和资源。如何利用和分析现有?这就要了解事件的详细情况、每个人的性格、相互的作用。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和经验阅历也有关系。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要达到这种状态,就从训练自己思考,凡事找出他们的联系开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