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千万不要忘记》这部透露着浓浓的红色革命气息的作品,我看到了许多隐藏在这部作品后的东西。
在整部作品中,老一辈与年轻一辈之间在思想觉悟高度上的代沟在此得以清晰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仍保持着过去的坚定信仰,坚守着革命时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信念,并以高度的国家责任感,深刻的思想觉悟以及踏实的行动影响着下一代,呈现出一种辐射式的带动和模范作用。不管是过去被地主剥削压迫的丁爷爷,还是受过教育的丁海宽,还是纯粹的农村主妇丁母等等一系列老一辈无产阶级,他们都在新时期的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仍以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形象奋斗在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中。他们的思想高度不是我们当代人所能匹敌的,他们对国家的坚定信仰是我们当代人缺乏的。
而新一辈的年轻后生们,那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年轻后生们,自小接受最红,最正的新中国思想教育,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熏陶,理应在成人后如老一辈一样一心一意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谁又能保证所有人的信念都如过去那般坚定呢?况且在那个年代,尽管社会主要的思想层面是主要由党来引导,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是有欲望的,因此也在黑暗处催生了原本就存在的迂腐落后的小资产阶级和封建思想的残余。因此,新一辈的年轻后生们的思想觉悟还有待时代的考验。
在年轻一辈中,季友良、丁少纯、丁少真、邵永斌、姚玉娟等人在生活工作中的思想觉悟的体现就是当时所有年轻一辈的最好例证。季友良、丁少纯、丁少真三人既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又是同一工厂的工人。他们之间亦师亦友,既有对老一辈革命理念的继承与实践,又有在新时期的创新。在这三人中,季友良和丁少真的思想觉悟是最高的,也是继承和发展到最彻底的,是新中国坚定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反而,作为主人公的丁少纯却并不是其中之一。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作为拥有最好的思想教育环境,最好的学习榜样的丁少纯没有被列入被称赞的名单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拥有现代思维特征的我不会因为当时的红色建设背景而对当时的人们的思想有一丝偏见,我只会以现代人的正常的三观去衡量他们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各种行为。就拿丁少纯这样一个年轻人来说,作为现代人的我也是绝不认同他在工作与生活中所体现的堕落的思想与行为的。
一方面,我不否认丁少纯是一个充满热情,精力充沛,而又奋力置身于新中国建设的好青年。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他有着我们普通人都拥有的一些普遍特点,例如热情而又马虎、单纯可爱而又易被眼前利益诱惑等等。他就像一面镜子,一个象征着普通人的模板,看到他,我们每个人都不自觉的想到自己,都不自觉的去反省自己。尽管如此,但我们却不会因此而批评讽刺他,毕竟人无完人。况且,他那种在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后能够及时反省与改正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然而,另一方面,我也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些足以影响人一生的错误,这种错误不仅在当时是致命的,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不太恰当的。《论语·泰伯》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它的意思是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那么相反,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不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秉承着既在其位,就应谋其政的信念呢?在《千万不要忘记》中,丁少纯的职业是工厂里面的技术工人,他的工作不容许马虎和三心二意。但是就因为姚母挑起买新衣服进行攀比的虚荣心理,导致他以前坚定的革命信念被慢慢地腐蚀,导致在工作上玩忽职守,并且差点酿成大祸。因此,对于这种为追求个人私欲而丧失个人行为处事原则的做法,我是极其不赞成,甚至可以说是厌恶的。不过还好,幸亏他自己还有着革命信念,还未完全堕入个人私欲的深渊;幸亏他的周围有许多像丁海宽、丁母、丁爷爷、季友良、丁少真、邱永斌这类思想觉悟比较高的人在引导他走出歧途,否则他的人生也就无法走回正轨了。
因此,总的来说,在《千万不要忘记》这部作品中,丁少纯既是幸运的年轻一辈无产阶级,也是引起作为当代人的我们的反思与警醒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的标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