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山半水
【3】列国亲郑,王室不服
郑庄公安内攘外,气焰正盛,这时各国没有一个不怕郑国的,纷纷向郑国示好。就连与郑国有“世仇”的宋国,在内乱之后也开始了亲郑外交。
鲁桓公即位之初,便与郑国结盟,把多年没有谈成的调换祊田和许田的事果断办妥。要知道,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诸候国间私下这么做,那摆明了就是没有把周王室放在眼里。
而在郑、鲁两国易田的前一年,郑国伐许同年之后,不识相的周桓王也确实办了一件实在愚蠢的事。他向郑国取了邬、刘、芮、邘四邑的田,换给郑国一位叫苏忿生的周朝臣子的私田。这些田地周王并没有实际占有,而且都在黄河北岸。说白了,他是用“空头支票”换取了实际的利益。
显然,周桓王是故意为之。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天下布施“礼制”的周王室此举丧失“恕”道,又怎怪列国不尊重它呢?何况是与它的强邻郑国渐行渐远。
其实,周桓王即位后,便一心想着弱化打击逐渐强大的郑国。早在平王时,由于郑庄公做着王朝卿士,过于强横,独揽政权,平王就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国以制衡郑国,庄公知道后,很不高兴。平王就出来解释说“这是没有的事。”并且与郑国交换质子:王子狐到郑国去,郑公子忽到周朝来,交换做押品。至此王室威严扫地,与郑国略生嫌隙。
桓王上位后,血气方刚,便直接分政权给了虢公,为此郑庄公派兵马把周都的麦和禾子割去以作报复。双方面和心不和,庄公仍然朝周,桓王却根本不理。
换田后又过了几年,桓王便直接夺了郑庄公的王卿政权,于是郑国不朝,桓王大怒。两国终于撕破脸皮,战争一触即发。
【4】繻葛之战
公元前707,郑庄公三十七年。周桓王亲率虢、卫、陈、蔡等国御驾亲征。终春秋一代,周王亲征唯此一役。
三军开道,王为中军;虢公林父领右军,蔡、卫相从;周公黑肩率左军,陈人佐后。
郑庄公迎战,公子突献计:列方形阵势于左,抵御蔡、卫;同理列阵于右,以挡陈人。陈国刚刚发生内乱,军民无斗志,主动击之,陈人必定败逃;蔡、卫本来实力不济,战亦溃奔;周王顾及不得,必定生乱,于此再集中兵力对周王之中军,胜利可得。
庄公采纳,率中军以待,为鱼丽之阵,命左右曰:旗动则鼓,鼓则出击。(春秋时,以车战为主。鱼丽阵法众说不一,大概就是二十五乘在前,后一百二十五乘弥补前面战车的缝缺。战车上有卒伍,也有说以伍弥缝。总之向鱼群一般,层递进击,战力颇盛)。
果不其然,蔡、卫、陈诸国不堪一击,纷纷溃逃,庄公率众合攻王师,王军大败。乱战中,郑将祝聃射中了桓王的肩膀,并请求追击,庄公却下令鸣金收兵:
“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夜里,庄公派执政大臣祭仲前往慰问周王。
自此,王室一蹶不振,王命有名无实。
另:战后二年,郑又联合齐、卫攻打周邑,周王无力抵抗,被迫迁民。
【5】伐戎问鲁,达到鼎盛
郑国打败周王以后,势力更为强盛。战后一年,北戎伐齐,齐向郑请兵援救。于是郑太子忽率师救齐,大败戎兵。
事后,齐侯想把女儿嫁给郑太子忽,一来感谢,二来联姻。却被太子忽断然辞绝。
御戎之战,列国都有出兵帮忙。齐国为了答谢诸侯好意,馈送粮饩给各国,并请鲁国按班次代为分派,不料鲁国分后怠慢了郑国(按伐戎战功郑为首,按周班王爵郑在后),惹怒了太子忽。
四年后,郑国联合齐、卫,攻打鲁国,讨要说法。
于此,在庄公末年,郑国达到鼎盛,风光无限。
■ 半山有话:
春秋初年,晋国内乱无瑕顾它,楚势尚未波及中原,郑国背靠王室,凭借在朝卿士的权位,在庄公时代,远交齐、鲁,近攻宋、卫。并一度率王师,假王命,后直接挑落日渐没落的王权,从此撕掉了天子与诸侯间的礼教帷幕,开风气之先,启争霸之声。
时势造英雄,英雄成时势。倘若没有这样的国际形势,恐怕也不足以成就中原小邦郑国的“小霸”地位;可如果不是靠着郑庄公的政治手腕、外交策略和他的过人胆识、精明强干,郑国又怎能一时强大到傲立列国?
郑庄公,一个相当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