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礼拜,周围的朋友和我说自己有些焦虑,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和刚上幼儿园的家长,孩子不上幼儿园、一进去就哭、上了小学,还像幼儿园一样发脾气……看得出来都挺着急的,有什么方法呢?
我和你讲讲小B家的故事,希望能给你点帮助。姐姐上一年级,幼儿园到小学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上学前都会哭得撕心裂肺,看着孩子这样,妈妈也揪心,不知道怎么办?
没想到妹妹竟然告诉妈妈一个秘密,偷偷告诉你,这招只能有你知道。妹妹说:“妈妈,你在姐姐手上亲一下,这样子姐姐去上学的时候不管在哪里都感受的到你在身边”。 妈妈顿时茅塞顿开,惊讶妹妹竟然有这个想法,她也采用了妹妹的建议。妈妈告诉我,姐姐去没哭,时不时亲自己的小手,想找到妈妈的味道。说完妈妈笑了,母女间的秘密源于绘本《魔法亲亲》,孩子安心上学有多重要大家感同身受吧。
生活中偶尔会听到大学生孩子出现类似不安全的心理阴影,有些孩子因为家庭氛围不好,交流不到位,长期生活在充满争吵的家,无形中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杀伤力。家本是温馨的港湾,没想到成了孩子最厌烦害怕的地方,问题没解决孩子大了形成了反抗性。 后来想想,其实也不能怪父母,说不定上一辈也是用相同的育儿方法在抚养,上一辈只管吃饱穿暖,父母是不会表达对子女的爱,甚至是羞于谈论的。
小时候淘气不听话的孩子,暴打一顿惩罚一下,孩子会听话。可是更可怕的是,多数父母没发现冷暴力言语对孩子身心成长带来的刺激往往比身体的伤害更大,而这样的伤害短时间内看不见,长大后却很难弥补。
诸如:“爱哪去就哪去,不要叫我妈妈”、“警察叔叔要来抓你啦”、“老师来了”。忽悠孩子,你会发现,类似“我不要你了”这种令孩子恐惧的威胁,往往并不会落实,爸妈最后还是会管你的,他们抛弃你的可能性极低极低,低到不可能发生,不要太担心。
父母说这些话时,有点恶作剧,欣赏孩子短暂的害怕,希望孩子主动拥抱父母,乖乖听话,其实这一切,都让父母“被需求”的渴望得到满足: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最重要的依恋人。
我建议家长还是放弃这种做法,少做言语冷暴力。当你弯下腰去观察孩子时,你会发现他们做的比父母好。我越来越相信,优秀的孩子是言传身教的,孩子出现的问题是父母的投射,孩子的身上有父母的行为气质。
3岁以上孩子吵闹都是有目的的,所以当孩子哭着不上学的时候,你不妨抱一抱,也来个《魔法亲亲》,有助于他平静下来。
作者潘恩女士孩子四岁即将入园时, 经历分离焦虑, 备感苦恼。坐火车时看到浣熊妈妈在舔小浣熊的手,紧接着在拉起小浣熊的手抚摸自己的脸颊,让她仔细闻闻妈妈的气味。通过这件事,她搜寻资料,如法炮制,创作这个故事,希望女儿因为有妈妈的气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够安心上学。
面对一个未知的交际圈,对于孩子压力实在不小。要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在幼儿园学习,仿佛失去了爱。7周前孩子对爱的感觉具体又直接,大人必须围着他们转,孩子必须确定自己的重要性、被照顾、有人疼,觉得温暖、安全、有爱。父母一离开,所有的美好分崩离析。
恰好,浣熊妈妈掌心的吻是爱的具体表现,是爱的印记,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浣熊妈妈放手鼓励小浣熊处理令自己害怕的事,勇敢的接受挑战,从中传达爱意,小浣熊也观察学习表达对妈妈的爱,相互成长。10000次的拥抱,不是数量,更想鼓励家长多去拥抱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安全感。
一个人的恐惧在哪里,他的边界就在哪里。鼓励孩子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是我们每个大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