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研方法之于科研成果的重要性
——读《乡村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归因的个案考察——当地人的视角及其社会学的后设分析》(第1稿)
一读“浏览”、二读“啃析”、三读“思悟”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戚务念博士的《乡村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归因的个案考察——当地人的视角及其社会学的后设分析》,除了感觉理论研究高深莫测,还觉得实践研究颇接地气。
戚博士在论文中提到的“田野调查”、“后设分析”等词,吸引了我的注意。
研究方法有很多,但是贴合具体研究实际的就那么几种。戚博士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扎根“乡村教育”这片热土,以不同形式,通过对不同学校的领导、教师(班主任)、学生的广泛调研,积累第一手资料,为乡村初中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以个案考察的方式,对乡村初中班主任的职业倦怠进行科学归因,以提出接地气、聚人气、涨力气的理论反思与政策建议。
“2014年初,借农村留守儿童调研之机,笔者与溪蔡中学黄放校长得以结识,当时即表达了将择机在该校蹲点调研的意愿。当时虽未得到明确答复,但因与校长保持长期联系,遂成‘挚友’。黄放校长表示,‘只要是我当校长的地方,学校大门随时向您敞开’(2017-05-23,微信聊天记录)。2014 年、2015 年、2016 年三年间,笔者均以不同形式到该校及市内、镇内周边学校调研,与老师(班主任)、校领导、学生进行座谈与问卷调查等。2017 年 5 月,为进一步体验学生与教师生活,笔者独自一人赴学校开展了两周的田野工作,吃住在学校,周末也与教师一起活动,周一至周五在校内自由活动期间与老师学生闲聊,进教室随堂听课。本文所用的研究资料,就是在历次调研中积累起来的。”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
“田野研究”,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来说,是一种新的科研方式,是教育科研的走向和方式的变革。国外人类学与社会学非常重视和流行的田野作业,比如“田野考察”、“田野调查”、“田野描述”等。这里的“田野”已经不仅仅是“野外”的意思,实际上已经成了“现场”的代名词。称其为“田野”,其真正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本来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甚至是完全敞开的,因而,这种“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产生研究的激情,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点,不是在书本、书房里,而是在“田野”即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变革教育研究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其实,当前的教育科研应该是走向“田野”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运作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最终转化为学生体验的课程、生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场所就是课程改革的“田野”,就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在这里有着无数鲜活的思想与经验在涌动,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挖掘;也有无数困惑与困难,等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和“通识”上,更多的是如何具体设计,如何实际操作,如何变革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走进“田野”,就是真正走进课程,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才能走进教师与学生的心中,才具有亲合力、凝聚力,才能真正的成为研究。
“田野研究”的内涵要旨是注重“现在时”和“在场感”。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的校长、教导主任、教师要有更多的“在场时”和“在场感”;“田野研究”要注重真实感,不粉饰,也不躲避,从“田野”中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信息,据实记录、据实研究;“田野研究”还要注重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加大“浸入”的时间和程度,从个别到一般,从行动到认识的飞跃;“田野研究”更为注重的是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师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关键,他是教育的实施、执行者,也是教育的研究者,让教师去叙事、去分析,甚至让教师进行“内心的独白”。当然,“田野研究”不能停留在现场的“白描”, 要离开“田野”去进行反思与“深描”。即我们所说的,从实践中来,也要回到实践中去。
联想到李教授提出的科研五要素“做听说读写”中的“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能做成什么”。“田野研究”,是“做”的行动方式之一。没有“在场时”和“在场感”,所谓的科学研究,只能是“空穴来风”或“主观臆测”。
以本次班级全员参与策划组织的“君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研学旅行活动为例:
2018年6月20日,进行“我的暑假我作主”(二)的问卷调查设计。
2018年6月21日,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2018年6月25日,进行问卷调查的情况汇总。
老师反馈:“我的暑假我做主”(二)的问卷调查参与率100%。学生和家长的创意和建议都很有价值,看得出在“家校合作”之“共同参与策划组织活动”方面,大家都绞尽脑汁、出谋划策。我们的暑假生活会因为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共同体验而变得“暑假生活不一样,人人都有文化内涵和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2018年7月3日,班级群内商议。
通过“我的暑假我做主”(二)的问卷调查分析,结合学期末的班级意见征询,初步拟订如下活动方案,希望广泛听取孩子和家长们的意见,预祝我们期盼已久的“君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如期顺利圆满成功!
活动时间:2018年7月21日~22日
活动地点:浙江临安西天目山、浙江湖州安吉竹博园
活动主题:君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活动内容:
1、西天目山“七绝”探访(多学科整合);
2、篝火联欢晚会(自编自导自演节目);
3、寻访安吉竹博园(探寻竹文化的前世今生)。
活动报名:
以孩子自主报名、家长全力支持为原则。
活动创意:
1、学生自主联系旅行社,洽谈参与人员、行程安排、车辆住宿保险及旅行费用等相关事宜。
2、学生自主组织、设计、安排活动具体内容,落实安全措施,主要培养和锻炼社会交往、学科整合和学生领导力三方面的能力。
3、以寻访天目七绝、采访当地人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参与竹文化体验活动等,深入了解君子文化中的竹文化,提升实践体验中的行为文化等。
4、家长志愿者和老师志愿者,以配合辅助的方式、鼎力支持的态度,为活动的顺利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2018年7月4日,进行意见征询。
老师反馈:目前有16人次报名,加上家长志愿者和老师志愿者,总人数在22人左右。
哪位同学或哪一组同学去尝试和旅行社做进一步沟通,(上次三位班长去中国旅行社商谈的结果是车辆、住宿、保险、门票,每人次共计700元)。与人沟通商谈,一方面能提高并改善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安排行程、计算成本、节约开支、安全保障等,以提高智商、情商、财商、逆商等。
2018年7月5日,进行活动推进。
群里有谁去商谈了吗?
方案一:学生尝试着进行商谈,目前参与活动人数增至26人,包括食宿、车辆、保险、门票,人均多少?(据说天目和安吉团餐比较方便实惠,景区用餐普遍较贵。)
方案二:老师志愿者联系旅行社,洽谈相关事宜。
方案三:家长志愿者联系旅行社,为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尽心尽力。
2018年7月6日,家长反馈洽谈信息。
由旅行社开出活动行程安排和具体报价。
某家长:各位家长、同学:上面旅行社报价,比去年多出不少费用,主要因为1、路比去年远很多;2、这次有餐费;3、门票比去年多。大家如果有更好的资源欢迎一起参与策划,谢谢!
家长互动:我看了某家长的旅游出行计划,这样安排,节省时间,方便,不累,挺好的。
2018年7月7日,进行活动推进。
辛苦某同学和他妈妈,让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行程安排和价格清单,群里还有别的孩子或家长有商谈结果吗?
2018年7月7日,进行家长志愿者、老师志愿者招募。
家长志愿者招募开始了,有时间陪护孩子们研学旅行、为孩子们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的家长,进行自主报名。
2018年7月7日,进行活动推进。
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
梅之香小组:王同学等,负责活动收费、活动点名、收集资料、后勤保障等
兰之韵小组:艾同学等,负责组织“天目七绝”探寻活动(要有具体活动方案或活动任务单等)。
竹之气小组:闵同学等,负责组织“竹文化”的实践与探究活动(要有具体活动方案或活动任务单等)。
菊之魂小组:祝同学等,负责篝火晚会的活动策划与安排(要有活动主题、活动主持、演出节目单等)。
建议20个孩子每人准备一个节目或以小组表演的形式精彩呈现。
期待我们的“君子文化实践与探索”活动有创新、有突破、有成效、有收获!
2018年7月7日,进行篝火联欢晚会的节目征集。
2018年7月8日,进行活动经费的收交。
请各位参加活动的孩子把钱(740元)通过微信转账或现金支付的方式给王同学,谢谢配合!
2018年7月8日,家长群内问询。
某家长:因为我去不了,看看有谁愿意和新同学一起。
王同学:肯定有的,我去问问。
王同学:新同学和某同学一起。
2018年7月8日,收集身份信息,办旅游保险用。
某家长友情提示:重要信息注意保密,为安全起见。
2018年7月8日,篝火晚会节目单。
梅之香小组:全员《小幸运》、个人《青柠》。
兰之韵小组:女生四重唱《明天,你好》、《稻香》。
2018年7月8日,进行活动推进。
活动经费全部交齐。
我们的“七色花中队”凝聚力、向心力强强的,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办事妥妥的!
身份证信息全部到位。谢谢某同学和他妈妈,多次和旅行社接洽联系。
某家长:这儿是个大家庭。
老师回应:四年的光阴我们好好珍惜,四年后我们怀揣梦想、各奔东西,但是家还是在这里!
友情提醒:这几天,如果有梅兰竹菊小组商量讨论策划活动的话,拍照别忘了,以后做美篇、写感受的时候,内容更丰富一些。
2018年7月11日,进行活动推进。
某家长:“君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已与西天目山和安吉竹博园两个景区联系。届时,两处景点都会配导游或者讲解员带领大家探访,由于西天目山是相对封闭的旅游景区,所以在景区里面当地百姓会相对较少,如果了解地域文化,要在入景区前或者景区门口。西天目山景区探访过程中,大家还能够探访“大地之野”自然教育课堂,可以深入了解地域文化,自然禀赋及资源特色。竹博园在探访过程中,每个孩子可以制作“竹简”,让大家多了解中国文字得以传播的早期载体。
老师回应:谢谢某家长想方设法为我们联系研学旅行“制作竹简”的体验类活动、采访当地人了解地域文化活动、探访“大地之野”自然教育课堂等优质资源和活动建议。非常感谢我们的家长志愿者为我们的研学旅行活动保驾护航。非常感谢为本次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洽谈和多方联络,为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尽心尽力的家长们。
2018年7月11日,进行活动推进。
一、对当地人的采访之“问题设计”:
(集思广益,欢迎每个孩子对采访当地人的问题设计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1、请问您是本地人吗?
2、您在天目山或安吉居住了多久了?
3、您对这里的自然环境满意吗?为什么?
4、您知道这里的历史典故、人物故事或神话传说吗?
5、您知道天目山或安吉最大的特色(特产)是什么?
6、如果有机会让您搬到别的地方去,您愿意吗?为什么?
7、您觉得来天目山或安吉旅行的游客文明素养好不好?为什么?
8、如果让您对来天目山或安吉旅行的游客提几点建议的话,您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二、研学旅行活动之“三问设计”:
1、你觉得“天目之旅”和:“安吉之行”,我们可以对哪些学科进行整合,进行学科整合后的学习效果如何?
2、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活动,你的社会交往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
(具体跟哪些人有人际交往?通常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你最大的障碍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在这次研学旅行活动中,你的学生领导力有没有得到提升?
(你参与活动策划了吗?你参与活动组织了吗?你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哪些服务性工作?你对自己在本次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君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研学旅行活动正在有序推进中。这样的“实时记录”、“实情记录”,也算是“田野研究”的方式之一吧。
再说“后设分析”,詹志禹在《后设分析:量化的文献探讨法》一文中说:科学是累积的,因此,几乎每一个研究者在探讨某一个问题之前,都会先做一番文献探讨;尤其在一个领域已经发展到某种程度时,这种探讨更显重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研究者、样本、时间、地点、研究程序等的不同,研究结果往往不一致,使人常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感觉。再加上文献探讨的方法很少在正式课程中介绍,大部分老师或学生都“想当然”地认为每一个人都会做文献探讨,以至于有些研究报告,随意地寻找文献,或选择有利于己、忽视不利于己的文献,或根据直觉与主观来统整与下结论。后设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是尝试用科学的、系统的、客观的方法来做文献探讨(Light & Pillemer,1984)。
戚博士的《乡村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归因的个案考察》一文,全文共18978字,主要从“研究背景、资料获得与学校概况、为什么不愿当班主任(当地人视角的五大归因、方法论检视)、职业倦怠归因的社会学后设分析(结构视角的检讨、行动视角的检讨)、讨论:社会学视角的理论反思及其政策建议”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如果说科学研究是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话,戚博士从社会学视角的理论高度提出了“理论反思与政策建议”。
由于本研究中的乡村初中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倦怠系在时间与空间结构、个体的能力恐慌与情感枯竭恐慌双层夹击下形成的,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事实(社会结构)。个人利益取向的不同,牵引着个体主观意向的不同方向,从而导致不同的能动性运作方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大意是,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就会产生。而在满足这些高级需要的过程中,人得到了提升。相对于自我实现者,他们大多为普通的人,大多基于匮乏性动机。自我实现者毕竟是少之又少,甚至令人望而生畏。但是,马斯洛同时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可能比实际中的自己更伟大,因为我们都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潜能。那么,是什么使我们停止发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成长呢?马斯洛认为:“我们既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后一种现象就是逃避成长,这种对成长的恐惧就是约拿情结(JonahComplex)。“约拿”这一旧约《圣经》中的人物指代的是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乡村班主任及其相关人员,如何改善其动机系统,突破其约拿情结,这是值得理论与实践思考的。
职业倦怠的普遍性存在,表明这是乡村教育中的一大危机。然而当地人对此问题又普遍恐慌,表明危机中蕴含着转机。学界在讨论中国班主任制度的去向问题时,其中就有关于职业倦怠的因素。因此,笔者认为,需要缓解或破解包括乡村初中班主任在内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路是当务之急。基于此,基础性的办法是如何完善城乡战略,如抑制城乡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甚至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分配、乡村精英回流、优质生源回流等,进而实现深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就行动视角而言的本领恐慌以及情感枯竭恐慌问题,这需要政府、学校与个人三方合力,寻找恐慌的症结与本质所在,并提出治疗性的处方性策略。如政府与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包括班主任)培训,以提升教师能力、加强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乡村教师激励举措、切实加强包括情感在内的教师健康管理与辅导。对于班主任个体,目前大多以管理者角色出现,而未来的根本之举,在于实现领导者的角色担当与领导力的提升。作为教育者,不应自我搁浅,更应抛弃传统教育模式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实现观念转型与能力转型,等等。
如果说,这篇读后感是一次阅读过程中的重点提炼和反观对照的话,倒不如说读了此文,我有了研究方法的知识拓宽,并且明确了“基于问题分析的理论反思与政策建议"等,针对社会中普遍问题的学术研究,具有解决社会中普遍问题的科学性指导意义。于我而言,对于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和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有了方向性方面的引领。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做出科学的判断以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就是我读了这篇既高深又接地气的科研论文后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敬请戚博士批评指正!